宁夏银川海宝塔 / 中国著名古佛塔之二十

发表:2023年04月19日

塔,是一种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建筑形式,最初是用来供奉、收藏佛骨、佛像、佛经、僧人遗体的场所。现在留下来的中国古塔,经过千年的风雨,更是一种文化的沉淀和定格。

常言道:“有塔便有寺。”中国早期的佛教寺院多以“塔”为中心。孤高耸天的佛塔,是佛陀“涅槃”神圣的象征。

宁夏银川海宝塔(雾岛圣/Wikipedia/CC BY-SA 4.0)
宁夏银川海宝塔(雾岛圣/Wikipedia/
CC BY-SA 4.0)

海宝塔,位于宁夏银川市兴庆区丽景街北塔路北塔村的海宝塔寺内。因其与银川市西的承天寺塔遥遥相对,俗称北塔,是宁夏八景之一,素有“古塔凌霄”之誉。

据考证,海宝塔始建于北朝晚期至隋唐年间,是宁夏最古老的佛教建筑。

海宝塔的历史

海宝塔位于海宝塔寺中,因位于银川市北而被称作“北塔”,原建于一处湖心岛中。在明代时被称作“黑宝塔”。

该塔的始建时间已经无法考证。据明代《弘治宁夏新志》记载:“黑宝塔,在城北三里,不知创建所由。”明《万历朔方新志》记:“黑宝塔,赫连勃勃重修。”赫连勃勃是南北朝时期大夏国国主,此人尊奉佛教,崇尚建寺修塔。

因此,海宝塔又有“赫宝塔”之名,清代《乾隆宁夏府志》又记:“海宝塔……盖汉、晋间物矣。”

2006年时,当地文物部门对海宝塔进行了考古勘探,通过在塔基北侧开挖出的探沟中发现了7个文化堆积层。考古人员从这些文化堆积层中推断出海宝塔的始建年间为北朝至隋唐年间。

万历年间时,该塔曾被修缮。清代之前的海宝塔,塔高13层,第七层以上的阶梯是在塔身外面修筑的。

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时,海宝塔被地震震塌了顶上的四层,海宝塔寺的和尚于清康熙五十一年重修海宝塔,即为现存的海宝塔,但是无论是在塔高还是造型上均已面目全非。

清乾隆三年(1738年),地震时海宝塔整体坍塌,若干年后重修。

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由山后郡王及满汉各级官吏共同捐资重新修建海宝塔。

民国九年(1920年),宁夏海原县8.5级地震,将海宝塔塔身震裂。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海宝塔出现裂缝,时任甘肃省省长、西北军阀马鸿逵让部队在海宝塔的周围填湖、造林植树,使土质得以改善,塔身裂缝渐渐愈合。

海宝塔的建筑特点

海宝塔坐落于海宝塔寺中轴线上,塔身线条明快、层次丰富、觚梭秀削、挺拔粗犷。

塔身坐西朝东,占地368.6平方米(塔基面积),通高53.9米,是一座方形九层十一级楼阁式砖塔,由塔基、塔座、塔身、塔刹四部分组成,全部由青砖砌筑。

其中方台高5.7米,边长19.2米,底大面小,四壁砌有条砖,台上四周有砖砌花墙,东侧正中有台阶可以登到方台顶。方台顶上的正中心位置有方形塔座,高4.2米,边长15米,塔门向东开,其余三面各设置有一座假龛。

现存塔身为砖砌方形九层楼阁式塔,塔身由青砖筑成,塔门前有一间卷棚歇山顶的抱厦。

塔内第一层正对塔门处有一座罗汉龛,两侧为阶梯暗道可以上塔。塔的平面呈正方形,每层四面设有券门的部分均向外突出数十厘米,使塔的平面呈十二角形状。每层向外突出的部分的两侧各设有1个假龛,龛楣突出塔壁。龛楣和券门上侧有向外挑出的3层菱角檐,塔身的每层之间均有三层叠涩砖做挑檐,同时作为假龛的底边。

此外,塔的四面转角处有铁铎。塔顶为方形四角攒尖顶结构,每面中间有四处突出的部分,塔刹为方体桃形攒尖式,绿色琉璃砖覆盖在表面。

文化遗存

海宝塔是汉地佛教与藏传佛教建筑形式相互融合,并吸收当地伊斯兰教传统建筑特色而产生的,是重要的历史见证。

海宝塔内有木梯盘旋上升直至塔顶,塞上江南的风光一览无余。“东有黄河一条龙,西有贺兰山宝疙瘩”,这宝疙瘩即为明清两代列宁夏八景之一的“古塔凌霄”。

最热闹的时候是海宝塔庙会。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是盂兰盆会的日子,无论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都从四面八方赶到海宝塔烧香拜佛,烧纸念经,超度亡灵,保佑家人。伴随庙会的也少不了摆摊叫卖的、唱戏杂耍的、卜卦算命的,以及其它五花八门的行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