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奉孔子的日本商界之父 (5) 读《论语与算盘》悟儒学哲理
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初到社会,即使如愿以偿挤入人人向往的大型企业,却在工作中屡屡碰壁,最后发出怀才不遇,上司待己不公的愤恨。他们得不到上司的赏识,得不到提拔,甚至被后来者超越,只好感叹世道不公,命运不济。然而涩泽荣一却以自己的巨大成功,否定了这种谬论,他告诉后辈:孔子讲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看懂了这句话的真意,并懂得运用,就会拥有成功的智慧,走出怨天尤人的误区。
孔子像 (123RF)
尊重上司决定 放下自命不凡
在“亲力亲为”这一节中,涩泽荣一有这样一段话:“无论安排工作的人是谁,都不会将重要的任务交给缺乏经验的人,就算是丰臣秀吉(日本三大统一过日本的将军之一)那样了不起的大人物,最初在织田信长(日本三大统一过日本的第一位将军)手下做的,也仅仅就是给人提鞋那种卑微到极点的打杂的工作。
有的年轻人抱怨上司没有眼光,认为自己受过高等教育,不应该像学徒一样只是做些打打算盘,记录账本的简单平凡的工作,那种想法是不对的。让有才之人做琐碎的事,从效益角度看似乎领导不会用人,其实那是他故意如此,自有其道理。青年人就只管做好自己的本分,尊重上司的决定,莫要内心不平,一味追究上司那样用人的理由。”
这段话明显告诉后辈,上司用人不仅仅看你是否有才,还要在小事上积累你的经验,如果小事都完成不好,大事就不敢交给你去做,他在观察你,考验你的工作态度,这就是理由。因为一个只懂欣赏自我才华的人,往往不懂顾及他人的感受,而许多重要的工作,仅仅靠着一个人的能力,不管这个人才华多高,都不可能完成,需要集体的配合完成。
如果你有自命不凡的心,必然看不起不如自己的人,大的工作,重要的工作,如何敢交给你呢?一个不懂善待他人的人,必然处处以自己为中心,苛责别人,居高临下,傲慢无礼。这样的修养,即使坐在高等职位,也无法让下属心服,必定矛盾接踵而来。说白了,就是孔子说过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你自己都希望上司关注自己,看重自己,为何要自视高人一等,看不起才华不如你的人呢?这不就是领导看你太过自傲,非要去去你自视高人一等的心吗?让你学会配合大家,变得谦虚谨慎吗?当你学会谦虚待人,小事也恭敬地认真的完成,大家都会被你感动,认可你的态度,从而看到你的真诚,你的修养,谁会不愿意接近你呢?那时,你的高才华,不用自己去宣扬,大家都会主动称赞你了不起。是不是这个道理呢?
日本商界之父——涩泽荣一
己欲立而立人 才会成功
很多人误解了孔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的真实含义,将此话理解成自己只有立足于社会,有威望和能力,有足够的财富了,然后才去帮助别人,很多人因此藉口自己还未扬名、富贵,所以无力帮助别人,所以现在只能顾及自己,实际上正好相反。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个“欲”字就毫无必要了,干脆变成“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好了。涩泽荣一在自己的《论语讲义》中非常明白地指出,这句话非常实用,能轻而易举解决人的烦恼和人生难题,等于直接告诉你如何做才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具体含义是说你要想(欲)立身扬名,取得成就,那么就以待己之心待人,自己都想立足社会,都想要成为达官贵人,希望得到上司和世人的认可和尊重,那么,别人何尝不是如此,所以,你无论身处何地,做何种工作,无论身份大小,就要懂得尊重他人,尊重领导的决定,尊重比自己才能低的人,一视同仁善待他们,这样,你就等于先把别人立起来,先把别人撑起来,帮助了和成就了别人,别人难道不会被感动吗?不会感恩吗?
所以这句话用今天的话讲,就是告诉人要先他后己,你帮助了别人,比如好好完成领导的吩咐,让他安心,成就他要做的事,成就他的整体安排,他难道会看不见吗?
就像家中对待父母的吩咐,毫无怨言,没有不公的抱怨,觉得自己要帮着做家务照顾好弟弟妹妹,让父母安心,认真去做好很琐碎的小事,父母就会很欣慰。在社会也是一样,人心并无区别,你能听从上司的安排和吩咐,就等于你在帮助他完成一件任务,而且做得很真诚很认真,他就会很欣慰,很安心,反之人人都不支持他,工作被消极对待,他自然内心着急不安。你把上司立起来,上司自然会感恩于你,也会回报于你,而且你的工作态度认真勤恳,对上对下很有容人之心,会让他欣赏你的修养,觉得这个年轻人是值得信任的人,有了放心的感觉,将来有重大的事自然会想到用你。
这样的做法,不是以自己为核心思考问题,而是先帮助别人,这样才能让自己真正被大家认可、喜欢、亲近和帮助,也自然就在社会立足了,在公司立足了,最后自然就尊贵了发达了,都是很自然的事情。
涩泽荣一的一生,就在这样实践,他总是帮助别人,不分阶层与身份,总是尽力支援他人,虽然不走官道,拒绝从政,在众人的反对下,从事当时最卑微的商业40年,却获得了从国民到天皇的尊敬,被国家授予子爵的荣誉,被国民誉为实业界之父,资本经济之父。这样的成功,靠的就是仁心,遵从和实践孔子的教导。我们在逆境中学会运用这句话,必将看到成效。很多问题就会变得很简单。
其实很多人之所以误解“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句话,是因为不能自己认真读完孔子的《论语》。孔子的很多话,都是从不同角度,回答不同弟子的各种问题,说的都是做人的学问和道理。在家劝你尊重父母照顾兄弟姐妹,此为基本的孝悌;在社会,劝你对君主或者先辈要忠义,认真工作,尽自己的本分,对朋友要诚信和友好,这些都是孝悌的扩展和延伸。
所以不管孔子说多少,都不会离开这个核心。这句话,就是从另一个角度在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角度相反,但善待别人的仁义道理却是一样的。
很多人看不懂孔子的话,是因为不理解孔子是在劝善,一生都在劝各种阶层的人如何尽自己的本分,那当然面对国君,就希望他们施行仁政,尽到君主的责任义务和本分,照顾好百姓的生活。面对弟子,教他们如何对待家人,朋友长辈。对待上司和下属,都是讲的一个仁字,也就是想要成“人”,就要成“仁”。人与仁同音,也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先祖,非常的智慧,天机早就蕴含在文字里。以善心对待所有人,这才是有教养的君子,才是真正的人,才能立身扬名。成功之道,就在其中。
涩泽荣一眼中的英才
日本有英才教育的说法,这种教育几乎由百年名门私立学校所承担,它们都拥有自己独自的教育理念,核心就是培养具有领导才能的精英。所以,日本的私立名门,大多采取中学高中大学一贯制的培养体制,非常像古代培养儒生的体制。也就是说,如果自己有心成为企业老板或高级经理,不经过英才的教育,很难懂得真正的经营实质,为企业指明方向。光有技术,无法成就大业。
涩泽荣一没有在书中专门论述过何为英才,但是在“现代教育的得失”这一篇中,却提到了英才教育这四个字。读到此文,我才明白过来,原来日本今天的英才教育,指的是古代儒家的修养和现代的技术知识完美结合的教育。
他说,在他二十四五岁的时候,也就是明治维新前夕,教育完全不同,很多人都认为那时的教育能让青年人有理想抱负,有务实和不屈的精神,原因在于那样的教育是英才教育。当时日本只有上级武士阶层,才能有资格系统接受汉学高尚的修养教育,因为社会不需要太多的英才,英才被认为是伟人,伟人在社会不需要太多,而承担管理百姓,需要拥有治理国家或者治理一方地域能力的人毕竟是少数,所以百姓即使想要受教育,也不过只停留在识字、能写信交往,会算盘与加减乘除等计算技能,能做买卖就可以了,并未读过四书五经和重要的历史这些经国济世修养的书籍,所以日本只有武士才懂得何为高远的理想,何为广博的见识,如何管理百姓。
他还说,由于孔子强调仁孝为本,让人重视义理,懂得廉耻,所以,他当年受到的教育就会让人自然懂得忧国忧民,懂得务实,懂得廉耻和信义。而现代的教育,虽然提供平等教育机会,但是偏重智力技能,结果在小学就要学习很多课程,进入中学大学后,科目更多,积累了多种知识,却忽视了修养,缺乏道德方面的教育。如此一来,品行实在令人担忧。不仅如此,完全失去学习真正的目的。理想与大志是为国为民,是以仁义为核心的,也都完全不懂得了,所以学了一大堆的知识和技术,最后作为人,究竟为何活着,要把才能用在何处,根本没有判断的见识。以至于最后糊里糊涂地面对现实,四处碰壁后,回到原点问自己为何要学习,而这些在过去的教育中,是首先要告知学生的。
他的话,点明了日本英才教育的来源就是古代日本武士、贵族受到的儒学教育,与我们古代中国区别仅仅在于,中国是全民都可以受到这样的教育,教育没有阶层的限制,所以自古出现许多贫寒出身的著名儒者,《三字经》里就有孙康映雪的典故,鼓励人在贫苦和逆境中要好好读书,懂得济世的修养和学问。科举考试正是这种平等受教育的证明。
尽管日本当年的英才教育只限于贵族和高级武士,但是儒家教育的实质不会改变,不管人们如何评价日本这样的做法是否正确,的确让人看到,接受系统的圣贤教导,才能让人拥有正确的理想和志向,从小知道自己为何要接受教育,拥有正确的人生观,这就是英才教育的实质。
进私立名门 需从中学开始
今天的日本,历史悠久的名门私立学校,多采取中、高、大学一贯制教育,目的就是继承古代的教育传统,当然也有采用西方的人格教育的,都以培养英才为目的,现代的各科学习虽然也会学习,但是速度与进度非常快,为的就是早早学完这些学科,好培养将来进入社会处理问题,应对复杂情况的实际能力,过程中十分重视古典的学习,礼仪的教育,所以一般公立学校的学生中学毕业后,即使考入这些私立名校的高中部,也无法和这些原校学生在一起学习,而是另外开辟外来班级。因为没有系统教育,进度也跟不上。
如果有意让孩子成为了不起的人,可以考虑选择名门私立学校, 了解学校的教育宗旨最为关键。并千万记住,从小学就开始选择好将来的学校,中学就考进去才能受到最好最系统的英才教育。当然也有小学就开始的私立学校,根据自己家庭的承受能力和孩子自身的情况灵活选择适合的学校,每个学校都有自己偏重的特点。
修己以安百姓
英才教育,核心是什么呢?自己能自学培养吗?当然,古代的典籍不是还在吗?说白了,一个人若要成为人上人,就要向古代圣君学习。古代最为人们所了解的圣君的典范莫过于孔子提到的尧舜二帝,就是孔子在《论语·宪问》中说过的话。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翻译成今天的语言,就是说,孔子的弟子子路,问孔子何为君子,孔子说要修好自己懂得尊敬人,懂得敬天,敬君王,敬父母。然后子路又问,这样就可以了吗?孔子又说,修好自己,才能让周围的人安心,照顾好身边的人,让父母、兄弟姐妹、妻子儿女、甚至朋友亲族都能安心无忧。子路还不明白,孔子就进一步说,修好自己,才能最后拥有安置好百姓的能力,让天下高枕无忧,平安度日,这是圣王尧舜都时时奉行,最为关注和谨慎对待的地方。
这段话其实就是后人理解的儒家教育的根本目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本源。一切都从修正自己开始,一步一步延伸到治理国家,德化天下。所以一开头的修己以敬,这句话最为关键,是后边的基础。
尧帝因舜的谦恭孝敬,对父母以德报怨,对幼弟全力照顾,懂得恭敬地仁爱地照顾上下所有的人而把帝位传给了舜。舜从小受尽父母虐待而不改仁爱之心,他无论走到哪里,百姓都愿意跟随,他所在的地方,无论刚开始多么贫苦偏僻,几年内都会变成乡村甚至城镇,这就是人格的力量。英才的首要能力就是感化民众的力量,让人追随的力量,道德的力量。这一切,从敬天地父母开始。延伸到敬天下百姓,此为安家、安百姓、治国的首要修养。所以,接触日本人,你会发现,越高的阶层,越恭敬谦卑,彬彬有礼,非常注重谦卑的姿态。
今天的学子,想要管理好企业,无人愿意跟随,如何成为英才,之后识人的能力也非常重要,因为凭藉自己一个人,无法管好企业,用人就显得很关键。涩泽荣一会告诉我们,如何运用孔子的学问,来指导自己选择人才的考量因素。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