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救市遇阻 百姓对房地产失去信心
最近,李克强总理频繁开会,布置稳经济措施,要求支持民营企业和房地产,不过这些呼吁似乎遇到了来自国有银行与地方官的阻力。最主要的是,作为消费主力的中国百姓对中国经济和房地产信心全无,他们捂紧钱袋减少消费,不愿再买房。
国有金融机构不愿响应重振经济的呼吁
李克强在北戴河假期结束之后,立马南下广东。8月16日,他在深圳召集六个经济大省的主要官员召开座谈会,要求他们要勇挑大梁。
中国大陆随处可见的烂尾楼
在8月24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部署“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后续措施,其中支持民营企业和房地产的提法颇受关注。
在这次国常会上,李克强决定增加至少3000亿元金融额度,以支撑住房需求,稳定经济。此外,当局最近数周还举行了多次闭门会议,鼓励包括银行及证券公司在内的其它金融机构支持房市开发商的融资。
不过,这些举措实施得似乎并不顺利,遭遇阻力。
美国之音8月26日援引路透社报导,据七位消息人士透露,一些由政府支持的金融机构不愿响应北京的呼吁,对陷入困境的房地产行业提供支持。他们担心这类风险会对自己的资产负债表造成影响。
其中两位消息人士说,当局对发放不良贷款和做出不良投资决策的员工的追责越来越频繁,向处于困境的房企提供融资已经变成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
中国的房地产行业占中国经济总量的约四分之一,自2020年夏季以来一直处在危机当中。当时监管部门介入,要求房地产去杠杆,导致一些开发商债务违约,项目难以完工交付。这些问题让潜在购房者望而却步,房地产投资、房屋销售和新房建设数量都大幅下滑。
随着房地产行业债务危机恶化,银行业监管机构正对一些涉及房地产行业的贷款进行审查,以评估系统性风险。
报导说,一些中国金融机构不愿为苦苦挣扎着的开发商提供资金,显示北京在帮助重振房市方面面临挑战,而且选项有限。
消息人士还说,央行一直鼓励推动政府背景的金融公司为实力较强的房企提供融资支持,但至今避免发布具体指示。
尽管监管机构曾数次出面要求支持房地产行业,但有2家国有银行和3家国有资产管理公司的官员表示,自今年年初以来,他们一直在削减对房地产融资的窗口。
据《华尔街日报》报导,北京将为一些资质较好的民营房地产公司提供对他们新发行的在岸债券的担保,以期恢复融资活动。
中国的金融公司通常是本土企业发行的这些新债券的主要认购者。但这次,一些机构甚至对资产负债表相对较好的地产商发行的票据都没有兴趣。
一位接近开发商的业内消息人士说,现在发行债券并不容易,因为很难找到认购者,而且许多投资者都试图出售他们所持的债券。
地方官“躺平”等待二十大结果
由于土地销售枯竭,税收收入在新冠病毒疫情干扰下急剧下降,地方政府的财政状况变得非常紧张。但现在,这似乎不再是最严重的问题。随着二十大党代会越来越近,当局在各地前所未有地强化了维稳。对于地方官员来说,这种政治压力超过了对经济衰退的焦虑。
一些经济学家表示,目前地方政府对经济下滑采取了一种“躺平”的姿态。在今年秋季中共二十大前,官员们首要的选择是少犯错,保乌纱帽,而不愿对减少总体债务、遏制房地产市场投机等问题采取积极的措施,许多官员都在等待中共二十大的结果。
楼市生变 中国家庭捂紧钱袋
由于中国楼市现已生变,不少家庭财富缩水,不得不捂紧钱袋,进而令中国经济增长进一步放缓。
数十座城市的新房及二手房均价自去年9月以来有所下跌,且看不到即将复苏的迹象。许多房地产开发商已发生违约并停止施工,这导致销售下滑,并引发更多人对楼市丧失信心。
为此,多地政府接连出招救楼市。继放松限购、限贷等常规购房支持政策后,近期多地为稳定房地产市场又出现新花样,多地“房票”再现江湖。有房企推出“小麦换房”、“大蒜换房”,更有报导称某地将买房纳入年度考核,“恶意不买房”要被约谈。官方近来还鼓动老人和公务员们买房,但是收效甚微。
《华尔街日报》8月26日报导,上海居民Charlotte Tang说,她原本打算卖掉自己的房子,加钱在一个更好的社区买一套更大的。但经历过今春为期两个月的抗疫封控,又目睹了房地产市场的动荡,她对经济形势的信心大打折扣,于是迅速放弃了这个想法。如今,她过上了更加精打细算的日子,并担心楼市状况会变得更糟。
现年39岁的金融从业者Tang表示,如果更多人的收入受损,支持楼市泡沫的基础将被动摇。
目前国内整体经济增速已创两年来新低。中国16至24岁青年人失业率约为20%。除了房地产市场疲软令人们对中国前景信心不足之外,人们还在努力应对收入下降和通胀上升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