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反心理的危害

发表:2024年10月22日
文/净月

最近的一些事情引发了我的思考,关于逆反心理的危害,以及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网上对逆反心理的描述是:认识上的偏见、观点的极端、情绪的抵触、行为的放纵,容易对正面宣传作不信任的反向思考,对正面人物无端怀疑甚至根本否定,对不良倾向大喝其彩,对规则纪律蔑视对抗……

(123RF)
(123RF)

逆反心理的形成和原生家庭有很大关系。有理论说,孩子在三岁左右有个叛逆期,表现为逆反、任性、控制欲强、唯我独尊,背后是强大的自我意识。家长应耐心引导,让孩子把注意力从自身转移开,在玩耍中体会“忘我”之乐,在与人互动中学习分享、合作等。

而如果一些家长,对孩子粗暴、苛责,会使孩子形成与人对立的性格,小时候被动忍受,但内心充满逆反和仇恨。长大后就好似一个“叛逆三岁”的“情绪巨婴”。对人有明显的隔阂、戒备、警觉、不信任,但又极度渴望被人认可、喜爱、关注、夸赞。严重的甚至形成很多人格障碍,比如自恋型人格障碍、偏执型人格障碍、反社会人格障碍等。

从十二、三岁到十七、八岁,是青少年在生理上基本成熟,认识和情感有了飞速的发展,理想、信念、世界观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阶段,由于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平衡性,受自我意识觉醒等的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呈现错综复杂、矛盾重重的局面,逆反心理的表现十分突出。

这样的人在任何团队中都很难融洽,遇到一点不如意就当面争执、背后抱怨,寻求偏袒和理解,自己不能受委屈,自己不能被误解,自己必须被认可。一方面,一点不能被人说、一说就炸。另一方面又希望将观点强加于人,别人不认同就意见很大。

万事以我为大,不然就对环境充满了偏见和不满,甚至闹翻天。再阳光的环境,也会因为不是以“他”为中心,没有令“他”顺心如意,而被描述成一片阴暗。以最大的恶意揣测别人,就像带着墨镜看世界。

这些青少年往往自尊心、虚荣心很强,但却不能正确地维护自己的尊严,而把教育者的劝说、批评、告诫看成是“管、卡、压”,看成是对自己自尊心的损伤。因而把自己放在教育者的对立面上,出现了在口头上加以回驳,在行动上反其道而行之的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的形成也与现代文艺作品有关,很多作品通过美化“霸道总裁”、“刁蛮公主”等角色,将桀骜不驯赋予了性格魅力,“老实人”、“顺民”等角色则被演绎得令人鄙夷。颠倒了审美观和是非观,善良老实的被嫌弃,傲慢偏激的被推崇。

逆反心导致容易反感他人,内心的不恭顺导致看他人不顺眼。

家长教育孩子时一定要有善心、爱心、耐心,才能让孩子发展出健康的心理,学会正面看待事物,学会对他人的包容、尊重和理解,用正确的方式对待矛盾和委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