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女机智救父 晏子勇谏景公

发表:2019年06月07日
文/秦山

晏婴,史称“晏子”,春秋时期齐国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晏子聪颖机智,能言善辩,内辅国政,屡谏齐王。晏子曾辅佐齐景公。

齐景公并非圣主明君,晏子用自己的方式,智慧地开导、耐心地说服齐景公,巧妙地纠正了许多其政策或法令上的错误和过失。晏子不但有智慧,而且有勇气劝谏君王,敢于提出不同于君主的见解,可谓智勇双全。史书中记载了一则晏子勇谏君王,解救百姓于危难的故事。

景公有一颗非常喜欢的槐树,命人小心地看守着,还在旁边立了一个木桩,上面悬挂令牌:“触碰这颗槐树的人受刑。损伤这颗槐树的人处死。”有一个不知道命令的人,因为醉酒而触碰了这颗槐树。景公听说之后说:“这个人首先触犯我的禁令。”派官吏拘捕了这个人,准备治他的罪。

晏婴(公有领域)
晏婴(公有领域)

这个人的女儿到晏子的家,讬言说:“我是一个靠近城郭居住的小女子,有话想转告给相国,我有一个强烈的愿望,希望能够成为相国的侍妾。”晏子听说这件事,笑着说:“我是沉迷于女色的人吗?怎么会已经年老了,还有女子私奔于我?虽然是这样,这其中必定有原因。”下令让这个女子进来。

女子进门的时候,晏子望见了她,说:“奇怪啊!她有着很深的忧伤。”等女子进来之后,晏子问她说:“你所忧伤的事情是什么呢?”女子回答说:“君主种了一棵槐树,旁边还悬挂着令牌,触碰树的人受刑,损伤树的人受死。我的父亲不好,不知道这条禁令,因为喝醉酒,而触犯了命令,官吏要治他的罪。”

“我听说,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制定法令,不会随便减损俸禄,不会肆意增加刑法;也不会因为个人的私愤而损害国家法令,不会为了野兽而伤害百姓,不会为了草木而伤害禽兽,不会为了野草而伤害禾苗。我们的君主打算因为一棵树的缘故,杀死我的父亲,使我孤单无依,这个命令已经实施于百姓,并成为国家法令了。”

“虽然是这样,我听说,勇敢的人不会凭借人多强势而去欺凌孤单弱小的人,圣明的君主不会违逆正道而肆意妄为。现在君主对百姓颁布命令,如果可以成为国家法令,并对后世有好处的话,那么我父亲受死也值得,我为他收尸也应该。如今的法令却不是这个样子,太过分了!”

“因为一棵树的原因,就要治我父亲的罪,我担心这样做会伤害严明清廉的官吏所奉行的法令,损害英明仁德的君主所奉行的道义。如果邻国听说了这件事,都说我们的君主喜爱树木而轻视百姓,这样可以吗?希望相国能够明察我的话,正确的裁决触犯禁令的人。”

晏子听后说:“这太过分了!我会替你向君主说这件事情的。”然后命人把女子送回家。

第二天早朝时,晏子禀告景公说:“我听说,耗尽百姓的财力来满足君主的嗜好欲望,叫做暴;尊崇自己的玩好,使它们的威严类同于君主,叫做逆;罪行和刑法不相称,叫做贼。这三样,是保有国家的大祸患。现在您耗尽百姓财力,使饮食用具极其精致,使钟鼓音乐极其丰富,使宫室建筑极其壮丽,这是最大的暴虐啊。”

“尊崇自己的玩好,悬挂令牌保护自己喜欢的槐树,驾车经过的要策马奔驰,步行经过的要小步快走,威严与君主相彷,这是明显的忤逆民意。触碰槐树的人要受刑,损伤槐树的人要受死,罪行和刑法不相称,这是严重残害百姓的行为。您享有齐国,百姓没有见到您的仁德善行,而这三种怪癖的行为却在国内十分明显,我担心您这样是无法治理和统治民众的。”

景公说:“如果不是先生您教导我,我几乎要犯下大罪,还会连累国家社稷啊。如今先生您教导我,这是国家的福分。我接受您的教导。”

晏子退朝,景公命令官吏停止看护槐树的差役,拔掉悬挂令牌的木桩,废除损伤槐树的法令,释放触犯槐树的犯人。

一个普通的民间女子是根本无法见到君王的。此女子想到,只有通过相国才能推翻君主的这条法令,解救老父。可即使要见到相国也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如何才能见到相国奏明详情呢?此女讬言要嫁给相国为妾,以此才有机会得见相国一面。她的陈词有理有据,层次分明,有条不紊。史书中虽然没有留

下这名女子的姓名,但却幸运地留下了她的事迹。

借这个历史故事我们看到了孝女之机智,晏子之正直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