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著名古桥之九 / 中国五大古桥之安澜索桥

发表:2022年06月05日
文/意文

战国秦昭王时代,蜀郡守李冰率众兴建的都江堰,是中外闻名的巨大水利工程。著名的古代索桥——“安澜桥”,就坐落在四川省灌县都江堰市区西岷江上,横跨在内江和外江的分水处。

安澜桥与赵州桥、卢沟桥、广济桥、洛阳桥并称为“中国五大古桥”,安澜桥是都江堰最具特征的景观。

安澜索桥(Prince Roy/Wikipedia/CC BY 2.0)
安澜索桥(Prince Roy/Wikipedia/CC BY 2.0)

岷江恶浪滔滔,在没修建索桥之前,流传民谣中有“走遍天下路,难过岷江渡”之说。该桥是古代四川西部对外的商业要道,同时也是汉、羌、藏族人民的联系纽带。

根据《水经注•江水》中记载“涪江有笮桥”,由此可以证明安澜桥的修建,不会晚于都江堰修筑的年代;《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李冰“能笮”,“笮”意为竹索。这是古代川西地区建筑索桥的主要材料,故“安澜索桥”又被称为“竹桥”、“竹藤桥”、“绳桥”等名称。

安澜索桥古名“珠浦桥”。宋初(990年)大理评事梁楚,以竹索建造人行吊桥,改称为“评事桥”。

明末,地方官府以毁桥想阻止张献忠,改桥为渡,名为“伏龙渡”。因岷江水大流急,时常发生覆溺事件,过往行人无不临江感叹,怨愤不已。

清嘉庆八年(1803年)五月十五日,渡口又发生翻船事故,有百余人丧生。时由贵州毕节人,生平好义乐善的私塾先生何先德夫妇,察看地形地势,测距离,翻阅建桥史料,请教当地水木工人,报经官府上书县令吴升,县令应允,于是游说八方募集资金,用竹索重修索桥。

清嘉庆九年(1804年)五月,何先德先生带领四个乡镇的人民开始动工建桥。在桥尚未完工之时,有两个不听劝阻的樵夫,强行顶风过桥,落水丧生。

渡口的“把头”买通官府,诬何先德以草菅人命之罪。何先德先生含恨九泉。何妻杨氏,强压悲愤,继承夫志,完成了索桥的修建。

索桥上横铺木板,两旁设有竹翼缆为栏,用于行人挟手之用,行走平安,故名“安栏桥”。从此,行人免去了渡河之危,可安步狂澜,于是改名“安澜桥”,取其不畏波澜,安然过江之意,流传至今。

在民间关于安澜桥的修建,还有个更加详尽的传说故事。

这位私塾先生何先德,是当地出了名的热心肠的人。

有一次他和妻子何夫人去游山玩水,到了岷江,看见了官船在摆渡人们,他们夫妇也想去对岸,过去一打听,一人乘船10两银子,夫妻过河需20两银子!

这些贪官的行为使夫妇二人高兴而来扫兴而归。

回到家里,何先生彻夜难眠,在想如何在两岸架一座桥断了贪官的财路。

一天、两天、三天,何先生不吃不喝想了三天,一筹莫展。在第三天夜里,何先生看见夫人在刺绣,看见了那块布,它架在框子的上面,而不会掉下来,心想:我为什么不能在空中架一座索桥呢?

说干就干,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和奋斗,终于架好了一座索桥,那些贪官记住了何先生的过,要报复他,桥的两旁没有扶手,再加上不稳定,行人很容易掉下去。

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因为一个酒鬼喝醉酒过河不小心淹死了,贪官抓住时机迅速将何先生逮捕并处死,何夫人得知此事后悲痛欲绝,想投河,可想到丈夫不明不白便死了,她也死了,会对不起夫君的亡灵,所以她决心为夫君洗冤。

一天,她漫步大街,看到一个耍杂技的人,只见那人两手抓住两根立着的木棒,全身腾空,她忽然想到在桥上装扶手,人们走在桥上就安全多了,经过两天便装上了扶手,从此,人们称安澜桥为“何公何母”桥。

自从那以后就再没有人见过何夫人了,一个渔夫说他在河里看见了何公何母的身影,何母完成夫君的心愿去陪夫君了,他们夫妇在河中共享天伦之乐,与日月同生,天地共存。

后人为纪念何先德夫妇之功德,于桥侧立何公何母祠,并将此桥誉为“夫妻桥”。每年以所有义田的收入,进行对于索桥的修补,安澜桥安然无恙长达15年。

何先德夫妇兴建的竹索吊桥,桥长94丈(约313米),共8孔,桥宽8尺(近3米),高7丈(约23米余)。它是沟通内、外江两岸的交通要道。

该索桥原以木排石墩承托,用竹篾片编成5寸粗的竹缆索24根。其中10根作桥底索,将此如碗口粗的竹缆索横飞江面,上面再横铺木板作为桥面,木板两端再压上二索,一同和底索夹牢桥面板。再以12根竹缆索分别列于桥的两旁,作为扶栏。

为了使桥索加强其坚固性,每隔3至6尺,用木条对称地将12根竹缆索扶栏夹紧,以铁栓固定,木条与桥面下的木梁联结而形成U型框架。底缆索捆在横梁上,使桥成为一个整体。

在桥跨中间的石墩上和两岸,用木绞车绞紧底缆索,再用大木桩绞紧扶栏的竹缆索,绞车安置在石室木笼中,在木笼之上修建桥亭,上层用密排大石装砌作为压重之用,下层中空得以行人。

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初秋,桥被洪水冲毁,后又修复。反反复复,索桥越修越好,民众无不称赞。光绪二十年(1894年)野火蔓延将桥焚为灰烬。县令又组织工匠重修索桥,并立“不得荒废维修”一碑告诫后人。

索桥原全长约500米。如今在鱼嘴处建立外江水闸,把桥下移100多米,并将竹索全部改为钢索结构,乘托缆索的木桩桥墩,改为钢筋混凝土制的桥墩,桥身也缩短为240米。

桥在1974年又一次重建,横跨内江、金刚堤和外江,站在摇晃的桥上,目睹岷江穿山咆哮而来,看看“分四六、平水旱”的鱼嘴,不能不为古蜀国先民的智慧所折服。

“索桥”是中华民族先民利用本地竹木资源,为征服高山峡谷、急流险滩所创建的悬空过渡桥梁形式之一,“安澜索桥”是世界索桥建筑的典范。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