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宁寺塔 / 中国著名古佛塔之十

发表:2023年02月07日

塔,是一种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建筑形式,最初是用来供奉、收藏佛骨、佛像、佛经、僧人遗体的场所。现在留下来的中国古塔,经过千年的风雨,更是一种文化的沉淀和定格。

常言道:“有塔便有寺。”中国早期的佛教寺院多以“塔”为中心。孤高耸天的佛塔,是佛陀“涅槃”神圣的象征。

 

北京天宁寺塔
北京天宁寺塔

天宁寺的前身是辽朝的天王寺,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内。天宁寺塔是一座八角砖木结构的密檐式佛塔,建于隋代,而现存保留的是辽代的砖石结构佛塔,在明清年间均有维修,是迄今北京最为精美的古建筑之一。

天宁寺塔历史

天宁寺的前身是北魏延兴年间(公元471-476年)所建的光林寺,自建成至今寺宇屡毁屡建,名称先后改为弘业寺、天王寺、大万安禅寺,1435年定为今名。

虽然历史文献记载天宁寺塔为隋代建造,林徽因、梁思成判断天宁寺是辽代建造的。

1991年至1992年时曾整体修缮,在拆塔刹时,从刹座内拆出一块辽代的建塔碑(现存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从而确定了此塔兴建的准确年代及此塔名称。

                                      塔身南面的拱门及两侧天王。拱内上方位主尊大日如来,依《华严经》左右胁侍为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下方有一砖砌须弥座,座上原有一像,依《圆觉经》为问道菩萨像。2011年新放置一金色佛像。
塔身南面的拱门及两侧天王。拱内上方位主尊大日如来,依《华严经》左右胁侍为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下方有一砖砌须弥座,座上原有一像,依《圆觉经》为问道菩萨像。2011年新放置一金色佛像。

碑文主文为:“大遼燕京天王寺建舍利塔記——皇叔、判留守諸路兵馬都元帥府事、秦晉國王,天庆九年五月二十三日奉聖旨起建天王寺磚塔一坐,舉高二百三尺,相計共一十箇月了畢。”

可见此塔建于辽朝天祚帝天庆九年至十年(1119年至1120年),塔名“天王寺舍利塔”。此塔在明清时期直到中华民国,仍然名为“天王舍利宝塔”或者“天王宝塔”。

该碑所称主持建塔的皇叔即耶律淳,是天祚帝的叔叔。耶律淳后来于保大二年(1122年)称帝,即北遼的辽宣宗,但仅三个月便逝世。
该塔造型取自《华严经》的经义。《大辽燕京天王寺建舍利塔记》记载,两位负责建塔的垒塔作头为寇世英、寇世兴。

天宁寺先后在明朝正统乙丑年(1445年)、嘉靖甲申年(1524年),清朝顺治十七年(1660年)、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重修。

清朝末年以来,天宁寺的建筑大部分残毁。1937年至1938年,该寺重修,将塔后的三大士殿拆除,旧料移建为山门。

1991至1992年,当地文物局对天宁寺塔大修,砌墁了台基,揭铺了瓦顶,加固并补修了糟朽的部分木角梁及飞椽,对坍塌的塔刹(宝顶)进行了修复,雕塑保持原状不进行修复。

依《准提经》,塔身北面拱内的准菩提像,两侧为二胁侍菩萨。
依《准提经》,塔身北面拱内的准菩提像,两侧为二胁侍菩萨。

天宁寺塔建筑特色

天宁寺塔为密檐式砖塔,平面为八角形,全塔通高57.8米,塔基高出地面1米。塔身形状雄浑秀丽,雕刻精美绝伦,有很高的建筑艺术水平,是辽塔中具有代表性的佳作。

天宁寺塔最底部是方形塔基,依次往上为:

基座

平面为八角形。塔基上为须弥座,须弥座束腰处的壶门内雕刻着狮兽头,间柱上浮雕有缠枝莲纹,转角处雕刻着金刚力士像。须弥座上又加有一道束腰,壶门内雕刻着坐佛像,间柱和转角处雕有金刚力士像。基座上部是平座,勾栏、斗拱都是仿木结构,其上施有三层仰莲座,承托着塔身。

塔身北面遭到严重损毁。 (BabelStone/Wikipedia/CC BY-SA 3.0)
塔身北面遭到严重损毁。
(BabelStone/Wikipedia
/CC BY-SA 3.0)

塔身

平面为八角形。八面间隔着分别隐作拱门、直棂窗。塔身四个正面辟有拱门,门两侧砖雕天王像。其它四面辟有直棂窗,窗两侧砖雕菩萨像。

塔身隅角的砖柱上浮雕有升降龙。塔的北面较南面破损严重。

塔檐

平面为八角形,十三层飞檐叠栱,逐层收迭,收分丰满柔和。檐下施有仿木结构的砖制双抄斗拱。塔身上隐作阑额、普柏枋,折角交叉出头处斫截平齐,如同辽代木结构建筑作法。

初层补间铺作一朵,转角和补间铺作45度斜拱,柱头栌斗旁边有附角斗。各层塔檐的角梁都是木制,檐瓦、脊兽、套兽采用绿琉璃瓦。

檐角悬有铜铃,据《京城古迹考》记载:“天宁寺……据寺僧传册所记,上有铃2928枚,合计重10492斤。风雨荡摩,年深钮绝,见次零落。亦颇残缺矣。”十三层檐之间,每面供奉着三尊小铜佛,八面十二层应有288尊。

塔顶

两层八角仰莲上托有小须弥座,上承宝珠塔刹。塔刹曾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被震落,后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