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疫情期间六家公司大发利市

发表:2023年03月16日
记者黎紫曦综合报导

美国财经媒体“商业内幕”(Business Insider)3月8日对疫情期间中国的企业运营情况进行了分析,有6家中国公司大发利市。

1、乓乓响有限公司

上海最大的食堂食品供应商乓乓响(中国)有限公司(简称:乓乓响),成立于2012年,是一家食堂食品供应链综合服务供货商,主要向上海的企业及机构客户(大部分为幼儿园及教育机构)供应农产品及其它食品。

2022年4月7日,工人们在上海建造一家方舱医院。(Getty Images)
2022年4月7日,工人们在上海建造一家方舱医院。(Getty Images)

从业绩上看,乓乓响在2019年、2020年和2021年的收入分别为人民币1.43亿元、1.23亿元和2.23亿元。

根据陆媒报导,从乓乓响业务构成与客户情况看,造成这家公司业绩波动的关键因素在于疫情。

乓乓响公司是上海疫情期间,供给保障重点单位之一。

疫情期间,大多数超市及食品市场被迫关闭,只有被列为供给保障重点单位的公司才被允许提供及配送农产品与其它食品等服务,导致供应短缺。与此同时,由于住宅区被暂时封锁,行动受到限制,农产品上门配送需求激增。

2、电子商务应用程序拼多多

电子商务应用程序拼多多于2015年4月20日创立,总部位于上海,在中国疫情期间也获得巨大收益,原因是百姓在处于封控状态下,不得不提前储备大量生活物资。

去年11月28日,拼多多发布了2022年第三季度财报。财报显示,三季度拼多多总营收355亿元,同比增长65.1%。

而这家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公司,在最新的2021年年度报告中提到,拼多多净利润从2020年亏损10亿美元,扭转至2021年盈利12亿美元。 

外媒猜测,拼多多成功的原因之一,可能是北京当局对阿里巴巴的打压。中国市场研究集团(CMR)创始人兼董事雷小山(Shaun Rein)表示,随着政府打压阿里巴巴,拼多多等在线零售商或“繁荣发展”。

3、达科为生物技术公司

总部位于深圳的医疗设备经销商达科为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达科为),生产用于COVID-19测试的采样管,也是在武汉肺炎爆发后获益的公司之一。 

在武汉肺炎疫情大背景下,达科为各项业绩持续攀升。2019年至2021年,达科为分别实现营收4.35亿元、6.05亿元和8.37亿元,同期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1382.96万元、8133.45万元和1.04亿元。

2022年上半年,企业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74亿元和4779万元。

4、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

当局宣传抗疫“成绩”时提到的“努力”,包括在全国各地建造方舱。国有建筑巨头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中铁”),是负责改造和建设方舱的企业集团之一。

据路透社援引一位分析师的估计,仅在2022年的3月和4月,中国就建造了约300个方舱隔离所,花费超过40亿美元。

根据中国中铁2022年的中期报告,其利润在2020年同比增长7.4%,2021年同比增长11.8%,2022年前6个月同比增长17.2%。

5、迪安诊断

地方政府在COVID检测上花费数十亿美元,有分析师估计,这笔钱流向3000多家提供拭子检测、医疗设备的公司,其中就包括迪安诊断。 

有陆媒报导指出,2022年以来,迪安诊断的业绩出现不同寻常的增长。迪安诊断显然是此前推行的常态化核酸的受益者,作为核酸检测板块龙头之一,其服务主要覆盖北京、广州、杭州等一二线城市。此前,公司基于诊断服务业务,在全国范围成立了40家连锁化实验室。

6、海康威视

总部位于杭州的海康威视数字技术有限公司,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视频监控设备制造商,在疫情期间加入了更进一步的监控工作。

据公司备案文件,2020年至2022年上半年,它在国内的销售额占营业收入的68.5%到73%。海康威视在2022年中期报告中称,其技术和产品已经帮助“全社会预防和控制流行病”。当局对监控系统的需求支撑了海康威视的收入。据去年5月发布的一份白皮书可知,海康威视至少获得2.75亿美元的合同,用在新疆建立监控系统,该系统可协助当局在新疆部署脸部辨识摄影机,监控维吾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