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总理生涯告终 李克强鞠躬卸任

发表:2023年03月20日
记者黎紫曦综合报导

中共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于3月4日在人民大会堂开幕,期间李克强进行了最后一次总理报告,随后向主席团和台下鞠躬结束任期。

李克强是“文革”后第一届大学生,毕业于北京大学,是中国经济学家。2007年李克强在中共十五大上升任政治局常委,次年担任国务院第一副总理,成为正国级领导人。 2012年他连任政治局常委,次年升任国务院总理,一直到现在。2012年到2022年期间,在政治局常委中,李克强的党内排名仅次于习近平。
“李克强经济学”

李克强鞠躬卸任。(Lintao Zhang/Getty Images)
李克强鞠躬卸任。(Lintao Zhang/Getty Images)

10年后黯然收场

自由亚洲电台报导,担任总理期间,国际经济界将李克强掌管的中国经济思路总结为“李克强经济学”(英语:Likonomics),推论李克强对中国经济的主张是“不出台刺激措施”、“去杠杆化”以及“结构性改革”,核心是向市场放权让利。

这种说法显示,外界对于这位拥有北大经济学博士学位的中国总理有很大的信心和期待。但10年后的今天,中国大陆经济却陷入明显的颓势。从实际经济表现来看,过去10年里中国的经济走了下坡路。2012年至2022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速度约为6.7%,而在此前的十年(2002年至2012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速约为10.6%。

只是就“李克强经济学”一说,中国国资委研究中心前宏观战略部部长、北京科技大学经济学教授赵晓分析,其注重推动经济结构升级和转型,加强创新能力和创新生态建设,加大对新兴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和转型,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增长。但“李克强经济学”也面临着一些严峻的挑战和失败。赵晓举例说明:“例如经济结构完善以及创新驱动不如人意,经济增长依然靠货币-贷款-投资驱动,消费不足、创新不足,整体债务经济风险不是越来越低,而是越来越高,地方财政风险已经充分暴露。”

另外,这些改革从一开始也存在先天不足。经济学者何清涟在国企改革方案出台后不久,就在美国发表评论指出,这个方案的主要目的是解决中共政府财政困难,并让国企上市圈钱,但这些做法可能会降低国企效率,并蚕食民营经济的成果。也因此,近年中国经济“国进民退”的现像明显加剧。

资深财经评论人士蔡慎坤认为,李克强改革国企的初心是不扩大国企在市场的份额,但现在看来,国企反而进一步渗透到各个领域,这挤压了民营企业的生存空间。

李克强成就平淡  只因权力被架空?

蔡慎坤表示,从这10年看,李克强的经济学认知没有在其执政过程中发挥很重要的作用。“这当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他没能实际掌握经济权力。”

他认为,李克强推行的改革对民营经济并无多大帮助。“特别是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政策是雷声大、雨点小,最终没有落到实处,包括企业退税、补贴,都是看起来数字可观,但企业没有真正感受到这些政策带来的实惠。”

蔡慎坤分析,网络金融在李克强治下被鼓励发展,其实是为了适应民营企业贷款难的现状。“我相信他的初衷是好的,他是想通过这些新的东西挑战原有的金融架构。但在中国,很多新的东西很快就被既得利益利用,而且最终留下了一滩烂泥。”

德国之声则认为,李克强在经济上作为有限,问题归结于他缺少实际权力。报导指出,作为习近平原来的“搭档”,李克强一直被认为是这一权力格局下的“弱势总理”。因为习近平主政以来,国务院和政府机构的权力不断被削弱,总理地位被边缘化。有观点认为,李克强早已被排斥于重大决策之外,如中美贸易谈判、清零防疫政策等。即便在历来总理负责的经济领域也不例外。

不只是经济决策权被严重削弱,近年李克强的新闻曝光度也被严重削弱。

例如,自由亚洲电台2020年曾报导,据国内的记者从业人员透露,中宣部曾向《人民日报》传达“报导李克强同志的新闻不能上头条”的“王沪宁同志指示”,即使当天《人民日报》没有报导习近平的活动,李克强也不能上头条。

再如,2020年8月18日到20日,习近平前往安徽勘查洪水灾情,受到党媒大篇幅报导。但在20日这天,除了习近平在安徽听取军方防汛救灾汇报外,李克强也有前往洪水重灾区重庆进行勘灾,且穿着胶鞋走进泥泞灾区,与习近平一身干净形成鲜明对比。但无论是新华社、人民日报,还是央视等主要官媒,都没有报导李克强这次行程。

对此,蔡慎坤表示,十年前媒体热炒习李新政,很快就销声匿迹。李克强虽然接受过良好教育,但始终没有做出什么成绩。他连身边人都提不了也保不住,一直在夹缝中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