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杭州六和塔 / 中国著名古佛塔之十六

发表:2023年03月26日

塔,是一种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建筑形式,最初是用来供奉、收藏佛骨、佛像、佛经、僧人遗体的场所。现在留下来的中国古塔,经过千年的风雨,更是一种文化的沉淀和定格。

常言道:“有塔便有寺。”中国早期的佛教寺院多以“塔”为中心。孤高耸天的佛塔,是佛陀“涅槃”神圣的象征。

六和塔,又名六合塔,取“天地四方”之意,有佛教“六和敬”之义,位于浙江杭州西湖区的月轮山南坡,是一座砖木混筑的楼阁式塔。始建于宋开宝三年(970年),该塔因其旁边原有六和寺而得名。

六和塔高59.9米,占地890平方米,庄严而又雄伟,远望有拔地参天之势,为杭州古城最重要的宋代建筑,它代表着南宋时期的建筑科技与艺术水准,具有较高艺术价值,是中国建筑史上的实物资料。

浙江杭州六和塔(123RF)
浙江杭州六和塔(123RF)

六和塔历史

北宋开宝三年,吴越王钱弘俶听从延寿、赞宁两禅师建议,在自己的南果园建九级高塔以镇江潮,取佛教六种规约,命塔为“六和塔”。

初建时高达九层,六和塔通高50余丈。塔身外侧装有塔灯,因而可以作为钱塘江夜航船只的航标。

宣和三年(1121年),六和塔因方腊起义几乎全毁。

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改六和寺为开化寺,亦用寺院之名而名开化寺塔。二十三年(1153年)新塔在原址重建,重建工程由南宋礼部、临安府和转运司共同主持。

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智昙禅师重修,改九层塔为七层塔。

隆兴元年(1163年),重建六和塔,共七层。

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倭寇入侵杭州,六和塔被倭寇纵火,塔外的木质结构几乎全毁。

万历年间(1573—1620年)对六和塔进行了大规模修缮。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三朝重臣李卫再对六和塔作大规模整修,历时两年完成。

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皇帝南巡来杭州登塔游览,七层各题匾额,并题诗联。一至七层依次题为:“初地坚固”、“二谛俱融”、“三明净域”、“四天宝纲”、“五云扶盖”、“六鳌负戴”和“七宝庄严”。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塔遭兵侵,外廓木廊损坏严重。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再作大规模修缮,重建十三层木檐廊。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在塔外木构檐廊13层,形成七明六暗的格局,并且宋代时建造的塔身得到了保留。

六和塔建筑特点

六和塔塔外各层檐角挂有104只铁铃,外观雍容大度,全塔设计精巧,结构奇妙,塔外观八角形,腰檐层层支出宽度逐层递减,檐上明亮,檐下阴暗,明暗相间,衬托分明。

六和塔塔身为砖砌,可分为外墙、回廊、内墙和塔室4个部分,每个部分的平面均为八角形。

外墙直接与13层外檐相连,每个转角处设有角柱,每两个角柱之间设有两根槏柱,相邻的两根槏柱之间开有拱门,拱门内为甬道,甬道顶部呈拱券状且高出门洞,左右两侧则设有壁龛,壁龛底部为须弥座,但壁龛内没有佛像。

须弥座上均有砖雕,全塔共计174组,题材主要包括花卉、飞禽、走兽、飞仙、乐伎、回纹、云纹、如意等。甬道内端为回廊,其内建有螺旋上升的塔梯,可以从第1层攀登至第7层。

回廊内侧的各个转角处均建有角柱,角柱之间有阑额和由额;外侧则与外壁的做法相似,转角处的角柱之间建有槏柱。每层均有方形塔室,天花藻井为两层叠涩牙子砖砌出,周围由斗拱承托。第6层和第7层的塔室正中央立有一根中心柱,柱的基础在第6层。

外檐为木质结构,外观13层,其中只有和匾额对应的7个明层与塔身相通,可供游人凭栏远望,而之间的6个暗层无法从塔身进入。

六和塔文物

六和塔内文物有明石刻镇海神像、南宋“救赐开化之寺”石碑以及清乾隆皇帝游塔时手书的六和塔塔碑。六和塔塔底面有宋隆兴二年(1164年)敕赐开化寺尚书省牒碑,面北壁龛刊明代线刻真武像,六和塔内砖雕近200方。

六和塔内乾隆御碑,高4.35米,宽1.5米,字迹清晰,此碑记载了六和塔的兴衰史,以及乾隆游历钱塘美景的切身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