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登封嵩岳寺塔 / 中国著名古佛塔之十四

发表:2023年03月13日

塔,是一种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建筑形式,最初是用来供奉、收藏佛骨、佛像、佛经、僧人遗体的场所。现在留下来的中国古塔,经过千年的风雨,更是一种文化的沉淀和定格。

常言道:“有塔便有寺。”中国早期的佛教寺院多以“塔”为中心。孤高耸天的佛塔,是佛陀“涅槃”神圣的象征。

河南省登封市嵩岳寺塔(Siyuwj/Wikipedia/CC BY-SA 4.0)
河南省登封市嵩岳寺塔(Siyuwj/
Wikipedia/CC BY-SA 4.0)

嵩岳寺塔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嵩山南麓嵩岳寺内,为北魏时期佛塔,建于北魏正光年间(520-525年)。嵩岳寺塔历经1400多年风雨侵蚀,仍巍然屹立,是中国境内现存可考的最早的塔。

嵩岳寺塔无论在建筑艺术上,还是在建筑技术方面,都是中国和世界古代建筑史上的一件珍品。2010年8月1日,包含嵩岳寺塔在内的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嵩岳寺塔的历史

嵩岳寺始建于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509年),原为宣武帝的离宫,后改建为佛教寺院。

孝明帝正光元年(520年),改名闲居寺。同年,寺内建成一座塔,即为现今的嵩岳寺塔。隋文帝仁寿二年(602年),闲居寺改名嵩岳寺,嵩岳寺塔亦由此得名。

唐代嵩岳寺塔的塔顶重修。唐代之后,嵩岳寺的佛教活动逐渐被转移至少林寺等其它寺庙,嵩岳寺逐渐荒废,至今仅存嵩岳寺塔和寺庙的山门。

嵩岳寺塔的建筑特色

嵩岳寺塔是中国境内唯一的一座十二边形塔,其近于圆形的平面,分为上下两段的塔身,都与印度“stupa”(中文名为窣堵坡,是古印度供奉舍利的坟冢)相当接近,是密檐塔的早期形态,被誉为中国密檐式塔的鼻祖,在佛塔的类型上有极大的开创性。

嵩岳寺塔的轮廓线各层重檐均向内按一定的曲率收缩,轮廓线柔合圆润,饱满韧健。

嵩岳寺塔刚劲雄伟,轻快秀丽,建筑工艺极为精巧。该塔造型深受古印度佛塔的影响,塔身各部做“宝箧印经塔”(阿育王塔)式样,并做出火焰形尖拱等,明显具有古印度犍陀罗艺术风格。

嵩岳寺塔不仅以其独特的平面型制而闻名,而且还以其优美的体形轮廓而著称于世。整个塔室上下贯通,呈圆筒状。

塔虽高大挺拔,但却是用砖和黄泥粘砌而成,塔砖小而且簿,历经千余年风霜雨露侵蚀而依然坚固不坏。

嵩岳寺塔的塔身结构

嵩岳寺塔为青砖、黄泥砌筑的15层密檐式砖塔,总高约37米,底层直径10.6米,内径5米余,壁体厚2.5米。塔的外部,由基石、塔身、宝刹组成。密檐自下而上逐层内收,塔顶冠以砖质宝刹。

基台

基台的平面为十二边形,高85厘米,宽1.6米。现台基已非原构。台体内砌砖以黄泥浆粘合,外部砖壁表面饰白灰皮。基台的南侧有月台和甬道,均为后代补砌。

塔身

塔身分为上、下两部分。即第一层用叠涩腰檐将塔身分为上、下两部。塔身下部高3.6米,上下垂直。上部高3.7米,东、西、南、北四面各辟一券门通向塔心室。门上有尖拱形门楣和卷云形楣角,尖拱门楣顶部置三瓣莲花组成的饰物。

塔身上层外壁八面,每面砌一座单层方形塔龛,塔龛自下而上由塔基、塔身、塔刹组成。

龛上部砌出叠涩檐,正面嵌铭石1方,铭石下辟半圆拱券门,用一伏一券法券砌,有尖拱状门楣和卷云形楣角。

门内为长方形小室,室后壁尚存佛像背光图案,故知室内原供置佛像。龛下部为长方形须弥座,座的正面辟二壸门。门内各有砖雕护法狮子1个,共16个,正、侧、蹲、立形象各异,昂首挺胸,直竖长尾,写实性强,与龙门石窟等中原地区北朝佛教石刻中的护法狮子风格特征相同。在一层上部塔身各转角处均砌1个八边形倚柱,柱头饰火焰宝珠与覆莲,柱下为砖砌覆盆式柱基础。

叠涩密檐

塔身上部有叠涩密檐15层。叠涩檐之间,是极矮的直壁。由于诸层檐叠出的砖数不一,叠涩檐的弧度各异,各层檐间的壁高自下而上递减,檐宽逐层收缩,使之外轮廓呈现抛物线造型。

叠涩檐间的塔壁上均辟有门窗。每面正中砌筑板门2扇,门上皆有尖拱状门楣,楣角呈卷云形。多数门楣下施垂幔。有的两扇板门紧闭,有的则一扇稍开。

门两边各配一“破子棂窗”,每窗多为4根窗棂。唯第十层因壁面狭小,仅一门一窗。除南面第五、七、九、十、十一、十三层及东南面的第十五层辟真门外,其它皆为假门。叠涩檐间共砌门窗492个。

塔刹

塔刹通高约4.7米。自下而上由基座、覆莲、须弥座、仰莲、相轮及宝珠等组成,皆为青灰条砖平顺垒砌后砍制而成。宝珠与七重相轮上涂白灰层。宝珠上部为平顶,伸出金属刹杆,刹杆上的饰件已失。

地宫

嵩岳寺塔地宫的结构分为甬道、宫门、宫室三部分,以塔体轴线呈东西对称,自南向北分布。甬道呈梯形,为砖砌。

从建筑结构和布局来看,嵩岳寺塔地宫是较为典型的“甲”字型平面地宫,在唐代以后历代佛塔的地宫多依此形制。

从装饰风格的角度分析,该塔地宫的宫门、宫室石制构件上的衔绶凤鸟、枝蔓石榴等主题较为清晰,反映出唐代中期前后的时代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