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看今天 权力承袭的运作

发表:2018年03月15日
文/夏小强
 
在中国历史上秦朝以降,皇权交接的主要方式是世袭,也就是皇帝册立太子,称为立储。通常的原则为嫡长子继承制,“立嫡立长”,继承顺序是嫡子优先、年长优先。中国历史上,因为立储之争,常常发生政变和流血。因此,每一个朝代的皇帝,在其权力稳定、国家的官僚系统进入正常运作之后,立储就成为其朝庭和国家的重大事项,因为这关系到未来皇权的承袭和国家的稳定。
 
南宋岳飞对皇帝忠心耿耿,1137年,岳飞得到金人要另立宋室的消息,为国家稳定计,岳飞向高宗赵构上密奏恳请高宗早立太子,遭到高宗疑忌,为日后的风波亭千古奇冤埋下了祸端。

北京紫禁城 (Getty Images)
北京紫禁城 (Getty Images)

 
中国古代有“太子者,国之根本”之说,明神宗册立太子的争议,就被称为“国本之争”。明神宗因为不宠爱皇长子朱常洛的母亲,所以不想立常洛为储君,有意立得宠的郑贵妃之子朱常洵为太子,却受到大臣与皇太后极力反对。由于明神宗迟迟不立太子,令群臣忧心如焚。朝中上下也因此分成两个派别,明神宗与群臣争论达15年之久,神宗被群臣所迫,不能立常洵为储,因而以几十年不上朝的方式向朝臣们抗议,是为万历怠政。
 
历史学家孟森在《明清史讲义》中总结万历晚期的特点是:“怠于临朝,勇于敛财,不郊不庙不朝者三十年,与外廷隔绝”。“明亡之征兆,至万历而定。”因此,《明史》称:“论者谓:明亡,实亡于神宗。”
 
清朝从清世宗雍正帝开始,有鉴于康熙时期皇太子胤礽两立两废、诸王争储的教训,正式宣布了不再公开预立太子的决定。改为秘密建储制:皇帝将写有皇太子人选的遗诏放在鐍匣内并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牌匾后,待皇帝弥留或逝世后由顾命大臣取出公布。
 
乾隆皇帝则在乾隆六十年九月,宣示十五子永琰为皇太子,第二年传位给他,自己退居太上皇,顺利完成权力交接。
 
中共政权的历史只有短短不到一百年,自然与中国历史朝代不同,但是,在权力交接方面却有共性:政权的延续和稳定,需要有配套的权力承袭运作系统。
 
毛泽东选择过多位接班人,文革灾难发生的部分原因,也与选择接班人有关。刘少奇、林彪、王洪文等人,都曾经是毛选择的接班人,最后,华国锋被确定为接班人。但是,几年之后,华国锋下台,由邓小平主政,政治格局大变。
 
邓小平后来对因为六四事件意外上台的江泽民不满意,因此指定了胡锦涛为隔代接班人。也正因为如此,江泽民因为迫害法轮功而不敢放下权力,在下台后安排己方人马架空胡、温,形成政治局常委分权格局,胡、温十年政令难出中南海。随后,在激烈的政治博弈中,江泽民安排的接班人陈良宇和薄熙来都意外落马,习近平上位。
 
虽然从表面上看,中共在文革之后,似乎顺利完成了几次权力交接。但是,权力交接的背后,都是激烈血腥残酷的政治斗争。从根本上讲,中共从来没有形成过一个稳定有序的权力交接模式,权力的承袭和接替,主要由政治斗争和清洗来完成。
 
从中国历史皇权交接与中共权力交接历史来看,一个政权的延续,要有两个基本的条件:权力交接制度和接班人选。那么,当一个政权失去稳定的交接系统,或者是断绝了权力接替者人选的时候,将预示着政治的动乱,政权的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