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画作 人品为先
中国历史上的大艺术家们的画品、书品、诗品都根于人品,因此强调“人品不高,落墨无法”。从中国先秦诸子的“天人之辨”,到汉代思想家和政治家董仲舒的“天人合而为一”,再到宋代理学家们的“万物一体”论,“天人合一”的理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本源之一。
古人注重人与天、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统一和协调,即天地、万物,以及以礼仪为行为规范的人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而天则是这个统一体的主宰。人只要能扩展天道德性,就会达到天道、人性、物性和整个自然界、整个社会的合一。如孟子认为,人固有的仁义礼智,植根于心,人只要极尽其心以思行善,便可知其性;知其性,便可知天道贵善,于是心、性、天相通,融为一体。
南宋米友仁《云山图》
天人合一画境 深得传神之妙
“天人合一”也是几千年来,中国历代艺术家们所遵循的美学原则,如中国古代的画论中写到:“春山如笑,夏山如怒,秋山如妆,冬山如睡。”中国传统文人画家所追求的“天人合一”是一种通过平衡与和谐,最终达到大自然与人相对应和一致的境界。当他们将这种体悟以绘画的语言表达出来时,往往注重对人精神境界的营造,画中的山水、云雾与画中人,甚至作画之人的身心融为一体,同时亦使看画人达至忘我的境界。
如:南宋画家米友仁画的江南山水,往往追求苍茫雨雾中大自然的特殊韵致,并未对山、树及水做具体、细致的描写。其画中的山、树常用横点画出,有时也勾以墨线,然后渲染,他所作“拖泥带水皴”,也就是先用水涂抹,再蘸焦墨横笔拖过,水墨笔笔积叠,相互渗透,造成浑厚自然、迷蒙天际的效果,生动地展现了江南水国变幻无常、雨雾迷蒙的景观。
先有人格 才有画格
传统中国画的意境只有超越时空情怀,符合人与自然一体的“天人合一”宇宙观,才能在艺术作品中体现出高境界的内涵。许多中国古代近代的名画家,都是重德修心的修炼人,他们推崇人品至上,注重涵养。正因为他们人做得正,才能画出真正令人动容的佳作。
历史上的大艺术家们的“画品”、“书品”、“诗品”都根于“人品”,因此强调,“人品不高,落墨无法”。学画者先贵人品,人品高之人,笔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气。否则,画虽可观,却有一种不正之风,隐跃毫端。文如其人,画亦有然。古人每以“神、逸、能、妙”来评画品与画格,近代著名画家黄宾虹把画中之劣者称之为江湖画、市井画,把文人画中之高者称之为士夫画。他声称:“画格当以士夫画为最高。”何谓士夫画家?黄宾虹这样认为:一要有唐宋贤哲精神;二要兼有各种学术涵养;三要有很深的笔墨功力。黄宾虹所称的“唐宋贤哲精神”,于公,是安邦治国平天下;于己,是立德修身,即所谓“志道据德,依仁游艺”。
近代著名画家李苦禅常言:“人,必先有人格,尔后才有画格;人无品格,下笔无方。”李苦禅自己说到做到。他原来是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李苦禅是中央美术学院的第一个被公开批斗者。在中央美院私设的“小公堂”里,苦禅被两名“学生”连续毒打十余日,几乎被打死,仍坚贞不屈。在“批黑画”运动中,李苦禅被批斗了四次。有好心人劝他说:“抽空给小子们画张丰收图算了!你看美术馆展出的不都是丰收大丰收?不难画!”苦禅冷笑说:“好,我也画一张,题上‘良心大贱卖,死尸在丰收’!”在批斗会上,“造反派”威逼他批判他的国画老师齐白石,他硬是不批,觉得老师没有什么可批的。在“造反派”私设的监狱里,李苦禅仍偷偷地练气功、站桩。他对家里人说:“我要亲眼看看这帮祸国殃民的东西自遭天报!”
近代书画大师齐白石早年“生涯落寞,画事艰难”,后到日本开画展后一举成名,他曾感慨地作诗道:“曾点胭脂作杏花,百金尺纸众争夸。平生羞杀传名姓,海外都知老画家。”
那么,齐白石为何在日本能成名呢?我想最重要的是他的艺术价值和人品在日本得到了肯定。齐白石诗、书、画、印、人品堪称五绝。抗日战争期间,北平沦陷,齐老表示:“画不卖与官家。”他还曾给汉奸所绘的作品《蟹》上题诗道:“看你横行到几时?”细品他的每一幅作品都有其深刻的内涵和寓意。陷害岳飞的秦桧虽然也曾玩弄几下笔墨,只因人格恶劣,遂令百代世人切齿痛恨,见其手迹无不撕碎入厕或立时焚之。人们认为,留其书者不祥,会招及祸殃。
“必先有人格,方有画格;人无画格,下笔无方,人无品格,行之不远。”这就是中国传统文人最高价值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