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帝师名将—孙承宗/【大明英烈传】
孙承宗,号惴阳,保定高阳人,生于明嘉庆四十一年(1563年),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中进士,天启二年(1623年)任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孙承宗曾为明熹宗朱由校的老师,他也是明末的文坛领袖。在明朝与后金作战连遭败绩、边防形势危急的情况下,孙承宗受命代替王在晋为蓟辽督师,修筑关宁锦防线,统领军队十一万,收复失地四百余里,选拔培养了如马世龙、袁崇焕等一批文武将领,修筑大城九座,小城堡四十余座,屯田五千多顷,安置战争难民近百万,曾逼迫清朝开国皇帝努尔哈赤后退七百里,功勋卓著。
然而,在大明末年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与东林党之间的斗争空前尖锐,明熹宗引绳削墨不理朝政,大权旁落于太监魏忠贤。明天启四年(1624年)左都御史杨涟首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左光斗等东林党志士群起响应,魏忠贤大兴党狱将左光斗等迫害致死,其他东林党重臣赵南星等亦罢官为民。孙承宗也是东林党的一员,魏忠贤早就视为眼中钉。天启五年九月,孙承宗麾下大将马世龙贸然出师遭到小小的挫折,魏便抓住不放,弹劾孙承宗,迫使孙承宗不得不解甲归田。
孙承宗(公有领域)
明崇祯二年(1629年),清兵破关入犯都城,崇祯皇帝在大兵压境的情况下又恢复了他的官职兼兵部尚书守通州。收复永平、迁安、滦州、通化等地。袁崇焕遭后金离间计被冤杀后,他安排祖大寿共御清兵。祖大寿降清后,他被弹劾再次罢官还乡。崇祯十一年(1638年)清兵绕道入长城,深入京都南,进攻高阳城。孙承宗率家人及全城乡民守城抗清,终因清兵势众弹尽粮绝,城破被俘自缢而死誓不降清。
任职帝师颇受恩宠 掌管兵部妙语献策
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孙承宗考中进士第二名,任命为编修,提拔为中允大夫。明熹宗皇帝即位之后,以左庶子的身份充当日讲官。皇帝每次听孙承宗讲课,都说:“很受启发。”所以对他特别看重。天启元年(1621)提升少詹事。这时沈阳、辽阳相继失守,整个朝廷争论得不可开交。御史方震孺请求罢免兵部尚书崔景荣,让孙承宗代替他。朝臣也都认为孙承宗懂军事,于是推荐他为兵部新增设的侍郎,主持东边的战局。皇帝不想让孙承宗离开讲席,二次上疏都不同意。天启二年(1622)提拔他为礼部右侍郎,协助管理詹事府。
不久,清兵进逼广宁,辽东巡抚王化贞弃城逃跑,辽东经略熊廷弼跟他一起退入关内。兵部尚书张鹤鸣害怕获罪,外出巡视边防。皇帝对东边的战局也很着急,于是任命孙承宗为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朝办事。过了几天,命令他以内阁臣身份掌管兵部事务。孙承宗上疏说:“近年来部队经常不操练,军饷经常不能核实。用武将使用部队,却用文官去招募训练。用武将临阵指挥作战,却用文官指挥调遣。用武将防备边疆,却每天在幕僚中增加文官。边防事务由经略、督抚担任,却每天在朝廷询问战守的情况。这是最大的弊病。现在国家应当加重武将的权力。选择一个沉着杰出而有气量谋略的人,授给他全权,使他能够对副将以下的官兵自行处置,而不受到一些自以为是的文官的管制。对于边防战争的小胜小败,都不值得去过问,关键是要守住各关隘,不要让敌人擅自入关,然后想办法慢慢收复失地。”于是分别写上安抚西部、救济辽阳的难民、检查京师部队、增设永平大帅、修筑蓟镇的道路、开辟京东地区的屯田等对策。皇帝高兴地采纳了。
王在晋无谋作茧自缚 孙承宗力主防守关外
此后,接替辽东经略之职的是兵部侍郎王在晋。他与总督王象干关系十分亲密。王象干在蓟门的时间很长,熟悉西部各民族的性情,西部人也很爱戴他。然而实际上并没有别的才能,只不过靠给一些财务来拉拢他们,希望能够平安地以年纪大了离职罢了,王在晋计划用西部兵袭击广宁,王象干教导他说:“攻占广宁,不能防守,罪责更大,不如设置险要重兵防守关隘。防守山海关以拱卫北京城。”王在晋于是请求在山海关以外的八里铺构筑重重关隘,派四万人防守它。孙承宗的幕僚袁崇焕、沈翭、孙元化等人极力反对没有结果,报告给首辅叶向高。叶向高回答说:“这事没有办法预料。”
孙承宗请求亲自前往裁决,皇帝十分高兴,加封他为太子太保,赐给他蟒玉、银币。孙承宗抵达山海关,责问王在晋说:“新城建成后,就调旧城四万人去防守吗?”王在晋说:“不,应当另外增加兵力。”孙承宗说:“照这样的话,那么八里的范围内就有八万防守部队了。一片石的西北方不应当布置部队吗?况且在八里之内构筑工事,新城的背后就是旧城的脚底下。旧城周围按品守阵埋下的地雷是为敌人布置的呢,还是为新城兵布置的呢?新城能够守得住,还要旧城干什么?如果守不住,那么四万新兵逃奔旧城之下,是准备开关迎接他们进城呢,抑或是闭关把他们交给敌人呢?”
王在晋回答说:“关外还有三道关口可以让他们进入。”孙承宗说:“如果这样的话,那么敌人来了而我军照样逃跑,还要旧关干什么?”王在晋说:“准备在山上建三座兵营,用来收容逃亡下来的士兵。”孙承宗说:“士兵还没有败逃却建兵营等着他们,这是教他们逃跑。况且逃亡部队可以进入,敌人尾随追击也可以进入。现在不为收复失地打算,却画地为牢困守,将来关隘一旦丧失,敌人每天骚扰京畿内地,京城以东能有一天安宁的日子吗?”王在晋无言以对。天启二年九月,孙承宗正式接替王在晋为蓟辽督师。孙承宗于是用重兵防守关外。
经略辽东治军有方 亲自督战收复失地
天启五年(1625)四月,孙承宗派遣各将分别驻守锦州、大小凌河、松、杏、右屯各要害地区,开拓土地又有二百里,罢免大将王世钦、尤世禄,副将李秉诚、孙谏,裁军一万七千多人,节省开支六十八万两。到了九月,因为柳河战役的失败,死亡四百多人,言官与台省弹劾孙承宗的下属马世龙,并且追究孙承宗的连带责任。孙承宗只得请求辞职,十月得到批准。由新任兵部尚书高第代替孙承宗做经略辽东。
当初,高第极力压制孙承宗,请求撤除关外兵来防守关内。孙承宗反驳他,高第很不满意。第二年,宁远被包围,于是上疏说山海关关门只有五万士兵,谈论这事的人更加以为是孙承宗的罪过。孙承宗向户部报告说:“高第刚到山海关时,曾发给十一万七千人的粮饷,现在只发给五万人粮饷就足够了。”此后,高第果真因为说话荒谬而被定罪。魏忠贤派他的党羽梁梦环巡视山海关,想罗织孙承宗的罪名,没有得到什么就停止了。孙承宗在山海关四年,前后修复九座大城、四十五个城堡、练兵十一万,建立战车营十一个、水兵营五个、大炮营二个、前锋后劲营八个,制造胃胄、器械、弓箭、炮石、渠答、卤盾等器械一共有数百万之多,开拓土地四百里,开辟屯田五千顷,每年收入十五万两银子。后追叙宁远战役的功绩,荫封儿子锦衣世袭千户。
明崇祯二年(1629)十月,清兵进入大安口,攻取遵化,将逼近北京城。朝臣争相请求召回孙承宗。崇祯皇帝下诏以原官职兵部尚书防守通州,仍旧进入朝廷觐见皇帝。
孙承宗到任,皇帝在平台召见他。慰劳完毕后,皇帝问他方法谋略。孙承宗报告说:“臣听说袁崇焕驻守蓟州,满桂驻守顺义,侯世禄驻守三河,这是很正确的。又听说尤世威回到昌平,尤世禄驻守通州,似乎不大好。”皇帝问道:“爱卿想防守三河,是什么意图?”孙承宗回答说:“守住三河可以阻止敌人向西逃跑,遏止敌人南下。”皇帝认为很好,说:“你打算怎样为联保卫京师?”孙承宗说:“当此危难之际,守城的人苦于饥饿和寒冷,不是万全之策,请求皇上整顿守城器械,加倍犒劳士兵,以安定人心。”他所出的计谋都很合皇帝的心意。
皇帝说:“爱卿不必前往通州,就为朕总督京城内外的军事事务,仍旧参与军事策划。”催促首辅韩火广草拟诏书下发给有关部门铸造边防器具。孙承宗出来时,记时的漏刻已经二十下了,立即检阅环卫都城部队,五更时才结束,又出都城检阅外城。第二天半夜,忽然传旨孙承宗防守通州。这时战争的烽火已传遍京师近郊,孙承宗率二十七名骑兵从东便门出发,中途逃亡了三人,快马加鞭直抵通州,守城门的人几乎不让他们进城。进城之后,跟保定巡抚解经传、御史方大任、总兵杨国栋一起登上城墙加强防守。而清兵已迫近都城,于是急忙派遣游击尤岱率步骑三千人前往增援。片刻之后又派副将刘国柱统帅二千士兵与尤岱汇合,而派遣密云兵三千人驻守东直门,保定兵五千人驻守广宁门。这期间派遣将领收复马兰、三屯二座城邑。
崇祯二年十一月,清兵攻占了遵化,并派兵驻守。这月四日又攻占永平,八日攻占迁安,接着攻取滦州。又分兵攻击抚宁,由于明将祖可法等人坚守,没有被攻下。清兵于是向山海关进军,离关三十里安营扎寨。清军也曾回过头攻击抚宁和昌黎,都没有攻下。这时孙承宗、祖大寿的军队在东边,马世龙及四方援军在西边。孙承宗召募不怕死的人沿海抵达京师,才知道山海关城还在手中。山海关西南有三县,即抚宁、昌黎、乐亭;西北有三城:即石门、台头、燕河。这六座城池东边保护关门,西边环绕永平,都是近山海关的军事要地。孙承宗告诫各城严加防守,又派遣将领驻守开平,收复建昌,声援部队始相连接。
京师正在戒严,全国各地保卫京师的部队先后到来的有二十万。都驻扎在蓟门及京师周围,没有人首先前进。下诏降旨多次督察催促,各将也时有攻击,但没有人能打败敌人收复失地。马世龙请求先收复遵化,孙承宗说:“不行,遵化在北面,容易攻取而难于防守,不如暂且让敌人占领,分散敌人的兵力,我军应先进攻滦州。现在应当多造出声势,暗示将要攻击遵化的形势来牵制敌人,各军开赴丰润、开平,联络山海关的部队攻击滦州。占领了滦州就用开平部队防守,而用骑兵决战以攻占永平。占领了滦州、永平之后,山海关与永平就连成一体,再攻取遵化就容易多了。”方案确定后,于是命令东西各兵营一同前进,孙承宗亲自到抚宁督战。五月十日,祖大寿及张春、丘禾嘉各军先抵滦州城下,马世龙及龙世禄、吴自勉、杨麟、王承恩随后到达,过了二天攻克了滦州。而副将王维城等人也进入迁安。清兵防守永平的部队,全部撤出回到北边,孙承宗于是进入永平。十六日,名将谢尚政等人也进入遵化。四座城市都收复了。皇帝为此在郊庙里告谢,并大加赏赐,加封孙承宗为太傅,赐给蟒服、白金,世代继承锦衣卫指挥佥事。孙承宗极力推辞不接受太傅的封号,并多次上疏称病乞求退休,皇上下诏安慰他。不同意他的请求。
七十六岁舍生取义 五十余口壮烈殉国
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清兵再次大举入侵明朝境内。十一月九日进攻高阳,此时孙承宗已经告老还乡。高阳正是孙承宗的故乡。于是他率领家族人抵抗清军。清兵将要离开,围绕着城墙大声叫喊了三次,守城的人也回答了三次。清军中有人评说:“这是守城的人在嘲笑,按照法令应当攻破它。”于是又一次包围了高阳城。第二天攻陷,孙承宗被捉。
多尔衮听说抓住了孙承宗,想到他的一身之才,希望为自己所用,于是亲自来劝说。孙承宗不从,拒不投降。有清军向他索要金银,他大呼到:“狗臊奴,不知道天朝有没有个金银的孙阁老?”临终前留下了一句千古名言:“宁为大明鬼,不为蛮夷奴”。望着朝廷叩头后,上吊自杀,终年七十六岁。他的儿子举人孙翱,尚宝丞孙钥,官生孙铈等人全家五十余口也一同壮烈殉国。
督师宦官高起潜报告了这事。皇帝叹息再三并追悼他,命令有关部门从优照顾。掌权的杨嗣昌、薛国观等人暗中压制,只是恢复了他的原官职,给予祭奠下葬而已,福王即位时,才追赠为太师,谥号文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