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启蒙课本《弟子规》(13)
《弟子规》,是以教导儿童伦理道德及基本礼节为主,内容浅白易懂,押韵顺口,对儿童正确行为的规范具体明确,有助于让孩子养成良好品德。
(图:清玉/看中国)
【原文】
将入门,问孰存;
将上堂,声必扬。
人问谁,对以名;
吾与我,不分明。
用人物,须明求;
倘不问,即为偷。
借人物,及时还;
人借物,有勿悭。
【注释】
(1)入门:进门。入,进。
(2)孰存:谁在里面。孰,谁。存,存在。
(3)上堂:进入大厅。上,登上。堂,正房、大厅。
(4)扬:提高声音。
(5)吾:我。
(6)分明:清楚、明白。
(7)用人物:借用别人的物品。用,使用。
(8)倘:如果。
(9)即:就是。
(10)及时:迅速而不耽搁时间。
(11)悭:吝啬。
【白话解说】
将要进门时,先问明谁在里面;将要登入大厅时,必须提高声音向人打招呼。
别人问你是谁,要回答自己的名字;只回答“我”,别人不清楚。
使用别人的物品,必须先明讲,请求借用;如果没征求同意,擅自拿走就是偷。
借用别人的东西,用完要赶紧归还;别人向自己借东西,如果自己有就不要吝啬。
【参考故事】
地府铭记偷鸡罪
古时候江南一带有个读书人,心意正直。正好阴间地府第七殿缺人,玉皇大帝授命让他暂时主办。每隔几天,他就进地府办事,只要查看文簿,不用判案。他看到每个人随着自己造的善业、恶业,惩罚和福报也各不相同。每次看见有人自己爬上刀山剑树,就派左右侍者去救,越救反而他们爬得越快,竟无法挽救。
一天翻阅文簿时,看见妻子有一条罪状,说是偷了邻家一只鸡,连鸡毛共重一斤十二两,他就把这页折起来做记号。
回到阳间,他质问妻子,妻子还抵赖骗他,他描述地府所见,再问妻子,妻才承认说,邻居养的鸡吃了她晒的食物,她失手打死了这只鸡,怕邻家妇人责骂,所以还藏着这只鸡没敢说出来。他们把死鸡拿出来一秤,斤两一点不差,就是一斤十二两,夫妻俩都感到惊奇讶异,于是把这只鸡换算成同等价钱,向邻人赔偿谢罪。
不久他再入地府,检查之前的文簿,折痕依旧,但妻子那条罪状已无踪影。
(取材明代《见闻录白话》)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