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故宫 十大稀世珍宝(下)

发表:2019年08月12日

(接上期)

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
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

六、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

画幅上诗堂处明董其昌题“北宋范中立溪山行旅图”。本幅上钤“典礼纪察司印”半印、“祚新之印”、“墨农鉴赏”、“御口之印”及乾隆内府诸藏印多方。裱边上钤“蕉林秘玩”、“观其大略”两印。据此可知,此图在入乾隆内府之前,明洪武年间曾藏于内府,清初曾在耿祚新、梁清标处递藏。

范宽传世作品,据《宣和画谱》著录的有五十八件,米芾《画史》提到所见真迹三十件,如:《溪山行旅图》、《关山雪渡图》、《万里江山图》、《重山复岭图》、《雪山图》、《雪景寒林图》、《临流独坐图》等。

此图描绘溪山行旅,气势雄伟,体现出北方山水画派坚凝雄强的特点。画面由上而下分三段布局,分别代表前、中、后的距离,极富空间感。

《溪山行旅图》历来被称为范宽的代表作,树叶间有“范宽”二字题款。历代评论家对此画称赞备至。徐悲鸿曾高度评价此画:“中国所有之宝,故宫有其二。吾所最倾倒者,则为范中立《溪山行旅图》,大气磅礴、沉雄高古、诚辟易万人之作。此幅既系巨帧,而一山头,几占全幅面积三分之二,章法突兀,使人咋舌!”

范宽(约950-1027),北宋人,名中正,字中立。中国古代著名画家,善画山水,重视写生。为人风仪峭古,磊落不拘世俗。其作品大多气魄雄伟,境界浩莽,雄阔壮美,墨韵浓厚,笔力鼎健。晚年卜居终南、太华,置身自然,尽得画意。其画风对后世影响极大。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局部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局部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局部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局部

七、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纵33厘米,横636.9厘米,纸本,水墨。始画于至正七年(1347),于至正十年完成。该画于清代顺治年间曾遭火焚,断为两段,前半卷被另行装裱,重新定名为《剩山图》,现藏浙江省博物馆。被誉为浙江博物馆“镇馆之宝”。

黄公望是元代画坛宗师、“元四家”之首,黄公望晚年的杰作,也是中国古代水墨山水画的巅峰之笔,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中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可谓空前绝后,历代莫及。

这卷名画在此后的数百年间流传有绪,历尽沧桑。从画上题跋看,此画最初是为无用禅师所有。一百多年后的明成化年间,为著名画家沈周所得。至明万历年间,又归大书画家董其昌所有,但不久就转手为宜兴吴之矩所藏,吴又传给其子吴洪裕。吴洪裕特意在家中建富春轩藏之。吴洪裕爱此画若宝,临终之际,竟想仿唐太宗以《兰亭序》殉葬之例,嘱人将此画投入火中,焚以为殉。

幸得其侄子吴子文眼明手快,以另一卷画易之,将《富春山居图》从火中抢出,才免遭“火殉”。但画卷已经被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原卷首小段经过修补后称为“剩山图”,横51.4公分,高31.8公分,占原画1/14;后段画幅较长,称为“无用师卷”,横636.9公分,高33公分,占原画12/14。“无用师卷”名称原由是因为题跋说明画给“无用师”,无用师本姓郑,号无用,是个道士,是黄公望师弟。画的后段(“无用师卷”)从吴家流散后,曾经历多人收藏,于清乾隆十一年流入清宫。有意思的是,号称风雅的乾隆皇帝居然不识宝,认定它是赝品,而对另一卷他人临摹的《富春山居图》大加赏赞,又是题跋又是钤印。“无用师卷”现归台湾故宫博物院收藏,“剩山图”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汝窑青瓷无纹水仙盆
汝窑青瓷无纹水仙盆
汝窑青瓷无纹水仙盆底部
汝窑青瓷无纹水仙盆底部

八、汝窑青瓷无纹水仙盆

汝窑,中国古代著名窑厂,一向被人们列为宋代五大名窑之首。窑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宋时属汝州,故名。

北宋晚期,原为民间生产印花青瓷的汝窑被垄断为官窑,专为宫廷烧制御用瓷器,因此汝窑包含汝官窑和汝民窑两部分。汝官窑烧制的时间短暂,时间仅20年左右,约在北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到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不久后就毁于宋金战火,故传世品极少,被人们视为稀世之珍。

南宋时期就有人感叹其难得,后世更进一步将汝官窑列为北方青瓷之首、五大名窑之冠,故今天多以汝窑作为汝官窑的代称。

汝窑器物多仿青铜器及玉器造型,主要有出戟尊、玉壶春瓶、胆式瓶、樽、洗。胎体细洁如香灰色,多为裹足支烧,器物底部留有细小的支钉痕迹。釉色主要有天青、天蓝、淡粉、粉青、月白等,釉层薄而莹润,釉泡大而稀疏,有“寥若晨星”之称。釉面有细小的纹片,称为“蟹爪纹”。

宋徽宗年间为汝窑烧造史的全盛时期,其产品胎质细腻,灰中泛黄,俗称“香灰黄”;汝窑青瓷釉色淡青高雅,造型讲究,不以纹饰为重。

据说汝瓷釉中含有玛瑙,其主要成分是氧化硅,所以能呈现出纯净的天青色。汝窑以温润的天青釉色被誉为青瓷之冠,风格独具。因传世极少,弥足珍贵,目前全世界典藏不足70件,台北故宫收藏有21件。

这件汝窑水仙盆以天青纯净没有开片的清朗釉色著名于世。器身呈椭圆形,侈口、深壁、平底,下接云头形四足。盆壁四周较薄,底足略厚,通体釉色匀润,棱角转折之处并微呈浅粉色泽。底有六枚支钉痕,胎呈米黄色。

传世目前可见六件汝窑水仙盆,其中有五件典藏在台湾故宫博物院,一件收藏于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磁美术馆。这件天青无纹水仙盆正可视为明代鉴赏家曹昭在《格古要论》中所说汝窑“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的最佳例证。

乾隆皇帝鉴赏清宫旧藏瓷器之际,对此件作品摩挲把玩爱不释手,降旨加刻御制诗并且重新为之设计陈设木座。造型别致的木座带抽屉,屉内置《乾隆御笔书画合璧》册。

该图册共八开,每开一幅,内为乾隆皇帝临摹宋朝四大书家蔡襄、苏轼、黄庭坚和米芾的尺牍和题跋以及画作,充分展现他经手典藏的经过。

汝窑青瓷莲花式温碗
汝窑青瓷莲花式温碗

九、汝窑青瓷莲花式温碗

北宋汝窑拥有“青瓷之魁”的美誉,此件莲花式温碗是同型器中举世唯一的传世品。作品造形似如绽放的莲花,俯看如十曲花瓣,口微外侈,深腹壁上丰下敛,圆底,高圈足。器型仿自金、银器,是当时南北方窑场皆生产的类型。

全器施青釉,釉质匀润,色呈蓝中带青,器表满布细密开片纹,口沿、圈足和底部釉薄处微现粉红色光泽。烧造使用满釉支烧法烧制,故底部存在五枚芝麻点状的支烧痕迹,透过支烧点痕可见灰黄色的胎土。整体气质静谧典雅,可称为陶瓷工艺的代表作。这种花式温碗多与执壶配套使用,注入温水,可保持壶中液体的温度不易散失。相似造型的莲花碗另可见于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的汝窑窑址,而十二世纪韩国高丽青瓷生产与之相似的青瓷花瓣式碗,则反映了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一书中提到的北宋和高丽交流的史实。

翠玉白菜
翠玉白菜

十、翠玉白菜

翠玉白菜一直是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超人气明星,居国宝排行榜的第一名,跟肉形石一样“全年无休”,故宫不敢随意换展品,即使国外也有大博物馆想借展,故宫也都回绝。

许多岛内外游客一进故宫,就先问翠玉白菜放在哪里,一定要看过翠玉白菜才觉得不虚此行。

翠玉白菜利用玉之原色施以巧琢,以绿色部份琢为菜叶,白色处施作菜身,酷似实物,一体成型,深受喜爱,在翠绿的菜叶上有两只昆虫,体型较大的、伸长着后脚的是螽斯;位在上方、小只的则是蝗虫。

仔细看,螽斯头上延伸出来的两根须须,虽然不是很明显,但是若从左侧仔细看,确可发现左边的一根须从头部处缺损了一公分左右,但长须后半段仍附在菜叶上。翠玉白菜原是清朝永和宫的陈设器,相传为光绪的妃子瑾妃的嫁妆之一。

白菜寓意清白纯洁,翠绿叶片上雕塑两只象征多产的螽斯,祈愿能多子多孙。玉雕师运用玉石自然天成的色泽分布,琢碾出一棵鲜活欲滴的白菜。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