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三兄弟治病的故事

发表:2020年11月30日

有一日,扁鹊来到了魏国。魏国的国君魏文王召见了神医扁鹊,魏文王知道扁鹊还有两个哥哥,也是学医的。于是魏文王就问扁鹊说:“你家兄弟三人都是学医的,那么你们三个人中谁的医术最高呢?”扁鹊听到这个问题后,思考了片刻,回答说:“其实,我大哥的医术最高,二哥次之,我的医术最差。”魏文王听后感到十分的困惑,就让扁鹊详细地说一下原因。

扁鹊向魏文王解释说:“大哥治病,是在病情发作之前,那时候病人自己还不觉得自己有病,但是大哥就下药铲除了病根,使他的医术难以被人认可,所以没有名气,只是在我们家中被推崇备至。我的二哥治病,是在病初起之时,症状还尚不十分明显,病人也没有觉得很痛苦,二哥就能药到病除,这使乡里人都认为二哥只是治小病很灵。而我治病,都是在病情十分严重之时,这时候病人往往都痛苦万分,病人家属心急如焚。此时,他们看到我在经脉上穿刺,用针放血,或在患处敷以毒药以毒攻毒,或动大手术直指病灶,使重病人病情得到缓解或很快治愈,所以我名闻天下。但从根本上来讲,我的医术比不上我的两位哥哥。”

扁鹊(公有领域)
扁鹊(公有领域)

这便是为后人所津津乐道的扁鹊三兄弟故事。这个故事形象地说出了医生的最高境界并不是病重时药到病除,而是能治未病的神医。

在中国古代医学认为“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起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治未病”始于《黄帝内经》,“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此后,“治未病”理念贯穿中医学发展的始终。从马王堆的导引图、华佗的五禽戏,到运动、饮食、心理诸方面的系列养生方法,经两千多年的充实完善,中医形成了系统的“治未病”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治未病”的三种境界,首先是“未病先防”,着眼于未雨绸缪,保身长全;其次是“既病防变”着力于料在机先,阻截传变,防止疾病进一步发展;“愈后防复”立足于扶助正气,强身健体,防止疾病复发。核心在一个“防”字,体现了“预防为主”思想,强调保养身体,培育正气,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中国的古人都知道:如果人的身体被邪灵附体了,开始时人不会有任何感觉,后来可能体质渐弱,最后当附体把人体的精华之气采尽之后,人也就成了一个没有精神的躯壳,可能瘫痪在床、活得有气无力,也可能早逝而亡,命丧黄泉。所以,驱邪扶正宜早不宜迟。

当你听到别人的提醒时,首先要心怀感恩地理解对方的善意,因为只有好心人才会劝善;其次不要感情用事,不要刚愎自用,要冷静下来,理性地分析与判断别人的道理,因为只有理性才能明辨,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