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无法带来如殷、周之成就(上)

发表:2015年04月09日

商鞅变法(网络图片)
商鞅变法(网络图片)

文/润珍

商鞅,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商鞅通过变法将秦国短时间内改造成富裕强大之国,但严刑峻法无法让国家长治久安,等秦孝公死后,商鞅则被车裂灭族,却没有人同情(“秦人不怜”)他。

秦国变法乃杀鸡取卵之举

孔子与商鞅不同,孔子推行自己的仁道,即使不被重视也不改原则。所谓,“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而商鞅是极端功利,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公元前361年,商鞅入秦,仅仅29岁,而发布“求贤令”的秦孝公才22岁,刚刚登基为王。

据《史记》记载,商鞅第一次去见秦孝公,他试探性地从三皇五帝讲起,还没说完,秦孝公已经打起了瞌睡。事后,秦孝公怒斥景监:“你推荐的什么朋友,就知道夸夸其谈。”商鞅反而高兴了:“原来秦公的志向不在帝道。”第二次见面,他又从王道仁义讲起,秦孝公还是觉得不着边际,哈欠连天。商鞅更高兴了:“秦公志不在王道。”

有了前两次的试探,商鞅第三次去见秦孝公,就说起了“霸道”的方法;秦孝公很感兴趣,激动地握住商鞅的手:“请先生教我。”

商鞅能一再受到秦孝公召见,走的是秦孝公宠幸的阉臣景监的后门。后来,景监问商鞅是怎样打动秦孝公的。商鞅说,帝道和王道的实现,需要很长久的时间,秦孝公等不及;这一次讲可以速效的“强国之术”,很符合秦孝公的心意,但秦国从此不会有殷、周那样的成就了。

商鞅知道即使秦国变法强大,后世必然不复殷周的文明成就,因为先贤重视道德教化,而商鞅崇尚暴力威化,辣手治国。这也是迎合秦孝公的心,是杀鸡取卵之举。

立法轻罪重刑 人民胆战心惊

商鞅为人刻薄少恩。变法初期,给新法提意见的人很多,商鞅竟借口太子触犯新法,让太子傅公子虔和太子师公孙贾代为受过,一个处以刖刑(砍脚),一个处以黥刑(在脸上刻字涂墨),于是“秦人皆趋令”,再也不敢批评新法。新法推行十年后,成效非常好,一些原来批评变法的人,又改口说变法的好话,等于是向商鞅认错,商鞅却趁机大做文章,将这些“乱化之民”全部发配远方,从此秦“民莫敢议令”。几年以后,商鞅又以公子虔触犯新法为由,将他处以劓刑(割掉鼻子)。

刻薄少恩的品性,如果仅仅表现在一般执政者身上,为害不会久远,人去政息而已。但作为主持秦国变法的人物,商鞅的刻薄少恩,已非常深刻地体现于他所制定的法令中。

商鞅唯利是图 无情无义

出于极端的功利主义,商鞅可以出卖信义,无所不用其极。

按照商鞅在秦国实行的变法,奖励军功是非常主要的内容;爵位、田宅的封赏,主要是根据军功授予的。于是,商鞅说动秦孝公,让他亲自带兵去攻打魏国。而为了确保在战争中取胜,商鞅竟利用自己与魏国将军公子卬(古同:仰)的友谊,欺骗公子卬。

商鞅说他不忍心与朋友相见于战场,希望双方讲和,高兴地饮酒罢兵,使秦魏两国得以相安。公子卬前往商鞅军中签署和约,却就此成了商鞅的俘虏,所率领的军队也在全无防备之中被秦军偷袭全歼。

经此一战,魏国空虚,不堪再战,只好把整个河西的土地都割让给了秦国。靠着这样得来的战功,商鞅连升四级,一举获得了最高爵位(彻侯),并得到商、于之地的十五个邑的封赏,从此号称“商君”。

秦国由仁义之邦变成恐惧之邦

商鞅通过奖励军功,建立一个以军功等级制为基础的社会,并将鼓励战争杀戮彻底制度化,推崇暴力,“内行刀锯,外用甲兵”,将整个国家改造成一部战争机器。

后来有人以秦国“与戎狄同俗”,谓秦人有“虎狼之心”,来说明秦人从来都具有嗜杀的本性,事实却与此相反。

《左传》上说,秦穆公在位时,有一年,晋国发生大饥荒,晋惠公向秦国请求粮食支持。对于晋惠公,秦国是不喜欢的。当年,晋惠公在秦国的支持下继任晋国国君,却立即与秦国翻脸,自食其将晋国河西之地割让给秦国的诺言。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