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兵书的智慧《六韬》(1)
《六韬》是中国古代一部著名的兵书,相传是姜太公吕望所著,但据考证是后人托姜太公之名所作。真实写作年代大约是战国晚期。
《六韬》意为六种秘密的战术谋略,全书六卷,共六十篇。内容以姜太公与周文王、周武王问答的方式写成,对后世兵学有重大影响。宋代将其列为《武经七书》之一。
姜太公(左)与周文王(右)(Ralph Hammann/Wikimedia Commons/CC BY-SA 4.0)
卷一 文韬文师第一
周文王准备要去打猎,太史行过占卜仪式之后告诉文王说:“您这次到渭河北岸打猎,将会得到很大的收获。而您所得到的收获不是龙,不是彨,也不是虎和熊之类的,而是会得到一位公侯良才。他将会是上天给您安排的老师,他会辅佐您的大业,并将施恩加惠延于您的后代。”
周文王问:“您说的占卜的结果真的有这么好吗?”
太史回答说:“我的祖先曾经为大禹占卜,那时候占卜的结果是会得到皋陶。而今天的吉祥征兆正与当年一致。”
周文王很高兴,于是慎重地斋戒三天,然后乘坐猎车,出发到渭水北岸打猎了。
在那边,周文王见到了太公正坐在杂草丛生的河边钓鱼。
周文王好奇,上前询问:“先生您很喜欢钓鱼吗?”
太公回答说:“我听说君子真正高兴是在于他心中怀着远大的志向,而一般人高兴则是在于把目前的事情做好。我钓鱼,与这个道理很类似,我并不是真正喜欢钓这个鱼啊。”
文王问:“这两者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呢?”
太公回答说:“钓鱼有三种权术。第一种,用厚禄收买人才,就如同用饵引诱鱼上钩;第二种,用重金收买壮士,也如同用饵钓鱼;第三种,用官职招揽人才,也如同用饵钓鱼。虽然都是钓鱼,目的也都是为了得鱼,但其中的道理十分深奥,不是一般人能懂的。”
文王说:“我愿听听这深奥难懂的道理。”
太公回答说:“水的源头很深,水就川流不息,水川流不息,鱼儿就能生存下来,这是大自然的道理;树的根扎的很深,枝叶就能长得茂盛,枝叶如果茂盛,果实就结实累累,这也是大自然的道理。那么,君子志同道合,就能有默契的合作,能有默契合作,事业当然就能成功,这也是符合自然之道。人们平时说话应对,很多是用来遮掩真情的。能说真话表露真情,这才是最好的。现在我说的都是真话,没有半点隐讳,您听起来是不是有些反感呢?”
周文王说:“只要是具备高尚仁厚品德的人都应能接受坦直的规谏,而且不排斥说真话的人。所以我怎么会反感呢?”
太公说:“使用细微的钓丝,鱼饵也很少,但能吸引小鱼来上钩;使用中等粗的钓丝,鱼饵稍多,味道香甜可口,就会吸引中等大小的鱼来上钩;当使用粗大的钓丝时,鱼饵更加丰富,味道更加香甜美味,就会吸引大鱼来上钩。鱼要贪吃鱼饵,当然就会被钓丝牵绊;同样,人也一样,如果想要得到君王的俸禄,就要服从君王的使唤。因此,用香饵钓鱼,鱼便可供烹煮;用俸禄官爵网罗人才,人才就能尽为所用;以家为基础来拿取国,国就能被据为己有;以国为基础来争夺天下,天下就可被全部征服。真是可悲啊!虽然土地广袤,国祚也很长远,但是它所积聚起来的东西,还是会有烟消云散的那一天;而那些默默无闻,不动声色在暗中时刻准备的人,他必会有光芒万丈、拨云见日的时刻。真是奇妙啊!圣人的德泽感化,往往是在潜移默化中感召着人心,使人心向往之。啊!圣人应该顾虑的事情,就是如何使天下百姓人人各得其所,民心归向才对啊。”
文王问道:“那么,该制定什么办法,才能使天下百姓民心归向呢?”
太公回答说:“天下不是某一个人的天下,而是全天下所有人的天下。能和全天下所有人共同分享天下利益的,此人才可以取得天下;那个想独自霸占天下的人,他反而会失去天下。天有四季运行,地有大地资材,能和大家一起享用,这个人才是仁爱之人,仁爱之人,才会受到天下百姓爱戴归附。免去百姓的死罪,解决百姓的苦难,消除百姓的苦难,解救百姓的危急,这就是有厚德之人,厚德之人,才会受到天下百姓爱戴归附。能与百姓同甘共苦,这是有义之人,有义之人,才会受天下百姓爱戴归附。百姓无不厌恶死亡而乐于求生,喜欢恩德而追求利益,如果能为百姓谋求对他们生活有帮助的,这就是在行王道了。行王道之人,才会受百姓爱戴归附。”
周文王听了之后很受感动,一再拜谢说:“先生您讲得太好了。我怎敢不接受上天的旨意啊!”
于是,把姜太公请上车,一起回到国都,并拜姜太公为师。
【原文】
文王将田,史编布卜曰:“田于渭阳,将大得焉。非龙、非彨,非虎、非罴,兆得公侯,天遗汝师,以之佐昌,施及三王。”
文王曰:“兆致是乎?”
史编曰:“编之太祖史畴为禹占,得皋陶,兆比于此。”
文王乃斋三日,乘田车,驾田马,田于渭阳。卒见太公,坐茅以渔。
文王劳而问之曰:“子乐渔邪?”
太公曰:“臣闻君子乐得其志,小人乐得其事。今吾渔,甚有似也,殆非乐之也。”
文王曰:“何谓其有似也?”
太公曰:“钓有三权:禄等以权,死等以权,官等以权。夫钓以求得也,其情深,可以观大矣。”
文王曰:“愿闻其情。”
太公曰:“源深而水流,水流而鱼生之,情也;根深而本长,木长而实生之,情也;君子情同而亲合,亲合而事生之,情也。言语应对者,情之饰也;言至情者,事之极也。今臣言至情不讳,君其恶之乎?”
文王曰:“惟仁人能受正谏,不恶至情,何为其然?”
太公曰:“缗微饵明,小鱼食之;缗调饵香,中鱼食之;缗隆饵丰,大鱼食之。夫鱼食其饵,乃牵于缗;人食其禄,乃服于君。故以饵取鱼,鱼可杀;以禄取人,人可竭;以家取国,国可拔;以国取天下,天下可毕。鸣呼!曼曼绵绵,其聚必散;嘿嘿昧昧,其光必远。微哉!圣人之德,诱乎独见。乐哉!圣人之虑,各归其次,而树敛焉。”文王曰:“树敛何若而天下归之?”
太公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天有时,地有财,能与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归之。免人之死,解人之难,救人之患,济人之急者,德也。德之所在,天下归之。与人同忧同乐,同好同恶者,义也。义之所在,天下赴之。凡人恶死而乐生,好德而归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归之。”
文王再拜曰:“允哉,敢不受天之诏命乎!”乃载与俱归,立为师。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