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男子的成人礼
在中国古代,男子年满二十岁要行冠礼,称“弱冠”,借此明确他的人生阶段及相应的社会责任。因为这个年纪的体格尚未完全茁壮,还比较年少,所以称“弱”。
谈冠礼之前,我们先粗浅地了解什么叫做“礼”?
《礼记•乐记》说:“礼者,天地之序也。”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也说:“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民之所以生也。”
简单地说,礼是承天之道,维持天地万物秩序的重要规范。
具体协调人类社会秩序的礼有五种;“吉、凶、军、宾、嘉”,仁义贯彻其中。
冠礼,属于“嘉礼”,它的意义在于“弃尔幼志,顺尔成德”,提醒我们长大了,必须以良好的德行负起成人的义务与责任,堂堂正正地迈向未来的人生。
《礼记•冠义》说:“成人之者,将责成人礼焉也。责成人礼焉者,将责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少者之礼行焉。将责四者之行于人,其礼可不重欤。”
既然是成人了,就必须以成人的礼数要求他做一个合格的儿子、弟弟、臣子、后辈,以及其他各种合格的家庭与社会角色,这样才是一个真正的人。
据《仪礼•士冠礼》记载,贵族男子满二十岁,由父兄在宗庙进行冠礼。在此之前,必须先通过占筮选择吉日及负责加冠的正宾,另外再邀请一名助手,称“赞者”。
冠礼进行时,要三次加冠,一冠比一冠尊贵。首先是用黑布做的缁布冠,寓意不能忘本;其次是用白鹿皮做的皮弁冠,表示有服兵役、保卫社稷的义务;最后是用红中带黑的细麻布做的爵弁冠(文冠),表示拥有参加祭祀大典的身份。
经过三次加冠后,正宾向受冠者敬醴酒,致祝辞。受冠者依照礼节饮酒,拜谢正宾后,便入内拜见母亲,其后再由正宾取“字”。
在古代的社会交往中,只有长对少或上对下才可称其“名”,一般人或平辈间则以“字”相称;换句话说,字是成人交际时使用的称呼。
接着再拜见兄弟、姑姐。最后,受冠者更换礼服,戴玄冠,穿玄端服,及赤黑色的蔽膝(遮盖大腿至膝部的服饰),以成人的身份带着礼品去拜见国君、乡大夫(地方官)和乡先生(乡绅)。
待拜会尊长完毕,父兄用醴酒酬谢正宾,冠礼至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