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心孩子乱花钱? 父母可以这样做
孩子本来就看到什么就会要什么,“那个糖果看起来好好吃,一定很好吃!”女儿一直看着它。
“我好想要那个喔、我好想要那个喔……”女儿一直碎碎念。
“如果可以当生日礼物就好了,生日还要多久才到啊?”女儿哀求的语调让人好生可怜。
(123RF)
“不行,那个对你身体不好。”、“不能什么都想要的啦!”、“要忍耐,生日还很久呢……”。实在很不喜欢孩子想买什么就买什么,而当父母的都要泼冷水,经常说“不”,也会令人烦躁。
孩子小学后我就开始发零用钱,他们想买什么就买什么,让他们学习金钱规划。如果要高价品,就必须要存钱和懂数学,而且有失有得,吃一时之快的糖果饼干,就很难买到一盒能玩很久的玩具。
当然,无论是买什么,必会经过父母的眼睛,只是大人不再有绝对的阻止权(只会在旁啧啧与摇头)。
孩子生活范围与作息都很固定,也没什么机会去商店,他们慢慢地存了一笔钱,然一旦去便利商店或购物中心时,他们就突然变成出国团体的人,过了这村没那店,非得带一手东西回家,把钱花个精光。怎么劝也没用,就是要,说什么也不后悔。
如果撑过当下,孩子就会冷静,再也没有对玩具山盟海誓、不买就跟你闹到底的冲劲,果然小孩子就是小孩子,过后只要带离现场就好了。儿子比较理智,后来发现他能克制是因为知道还有网络购物,女儿就是单纯视觉冲动,认为一定有可以买的,至少要挑一个带回家。
“钱”对小学生来讲,还只是一个数字形式,没有辛劳代价的意义。“存”到一个数目可以去买那个定价的玩具,像大富翁桌游一样,但是没有“好贵”、“花钱心痛”的感受,喜欢的模型标价三千元也觉便宜,没兴趣的就算二百元也嫌贵,孩子对“钱”的视野和习惯根本不是大人想的,要他们知道“存钱是美德”真是太难了。
我的童年:对钱的现实感,深植于儿时
我对钱很有现实感,是会存零用钱的人。国小时有次晚餐时与母亲争吵,她生气说:“不然你就出去!”我还真的就放下碗筷直接出去,当时是真的有“离家生活”的领悟,但一气之下什么也没带,就蹲在门口外想接下来要怎么谋生,结果不到三分钟母亲就出来找人,打骂后领我回家。
可能是因为这件事,钱对我来说是很重要的,若下次被赶出去,才有本钱生存下来。
小时候家里会发零用钱,记得小学六年级时存下来的总资产是两百多元,当饭钱可以撑三、四天。金钱的运用与管理推动了我的思考,我的自尊心强,不想求助他人,有钱才能规划生活怎么过,所以省吃俭用多存一点当保障。
上大学住宿也一样,每天中午吃学生餐厅四十元一餐,喝汤喝到饱,也曾到量贩店搬一箱一百八十元的方便面,以三十包当整个月的晚餐。未成年不能赚钱,但知道收集统一发票可能会中奖,就会多买十元饮料,一次一瓶累积发票等好运。
对钱的考量让我变得很现实,形塑了我早期的人格,是好是坏先不评论,但至少我学到“如何在有限中做选择”。
让孩子练习用钱做选择体验金钱的影响力
我选择让孩子做金钱管理,各给一个钱包装钱,随时知道自己剩多少,摸得到钱,也可以使用,才有真实感,不要像过年红包一样,看得到吃不到,对钱就会无感。
规划是这样:小学后每周零用钱二十五元,每年升二十五元,所以二年级时是每周五十元,以此类推,到小六时大约每周给一百五十元。看起来很多钱,但零用钱就是“全包价”,除了基本需求外,孩子要吃什么、喝什么、玩什么,要全部自己规划才行,父母不再管。
不过有加码,学校期中、期末考前三名也有奖励(可议),单科一百分加发一百元。每年三节会给礼物,一是生日,自行挑选;二是圣诞节,我挑选;最后一个是农历新年,会从红包中提拨一千元给他们。
尽早用钱练习选择,也能避免童年匮乏长大补偿的行为。
我大学的社团同学,因为喜欢吃零食,他大一的时候体型圆滚滚。他曾说爱吃的原因,是小时候家里穷,很难得有点心,尤其是拿到夹心酥时,他跟弟弟都要把饼干拨开,一片一片慢慢吃,有夹心的那部分更是最后当宝吃。
我想起那个画面,觉得好心酸喔,隔天买夹心酥送他,但他说不用了,现在有打工可以自己买,所以其实都吃很多。后来我不常去社团,两人再相遇时是大四,他变瘦了。我问怎么了,他说也没什么,他不爱吃零食了,尤其是夹心酥。
“夹心酥不是你童年的最爱吗?”我疑惑地问。
“可是我吃够了。”他说。
这便是补偿作用的一种。成人长大后会弥补童年所欠缺的心理匮乏,这里虽以食物做例子,但心理层次的爱与被爱、关系、成就、赞美、被认同也都会如此影响成人的行为选择,甚至是盲目追求,直到够了为止,个人才有真正的自由。金钱的影响,也是同样道理。
孩子会不会乱买?肯定会。不过没关系,这阶段的本意不在于存钱,而是用钱。
想当年我怎么拼命省,也不过才二百多元,但到大学时,二百元根本不算什么了,不如在当下尽早体验用钱,让孩子好好从做选择中得到满足(或后悔),就算大人觉得是“没用的东西”也没关系,这些经验才能把“钱对他们的影响力”变小。
零用钱制度的注意事项
零用钱制度一定要玩真的,在绝对不能做的底线之前(例如赌博),即使孩子乱买,大人也必须学着放手,否则学习的用意就会失去信用,在生活中用机会教育,孩子才有所感受,如买错了有损失感,或明了劳动与金钱的等值交换。制度规划后,有以下三点要注意:
1、不与家事绑桩:家事本来就要共同分担的,不可和钱混在一起,否则最后会变成为了钱才愿意做家事。家事可用荣誉感激励完成。
2、制度要稳定:规定好了定期定额,就不可随意分红,若要额外给一定要有理由、说明清楚,例如“因为疫情待在家都没运动,为了鼓励你们动一动,跟爸爸去散步十五分钟,满三次加码五十元。”
3、不可扣钱:孩子得到的东西,大原则不可再收回,否则以后得到了也没安全感,零用钱也是,即使是处罚也不要扣钱。不过若是打破有价的东西需赔偿,就得从中扣除。
本文由新自然主义出版社授权刊载,摘自《教养:够好,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