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校遭遇不公对待 父母首先该做什么?

发表:2023年01月19日
文/林仁廷

儿子在上小学四年级的某一天,我接到学校学务处的电话,是性别平等委员会(台湾的一个行政部门,简称性平会)的老师,他说:“您的孩子涉嫌性骚扰女同学,在此先告知您一声,日后若需要调查可能会请您来学校协助。”语毕就要挂电话。

我感到惊慌,不敢相信,但又一头雾水,奶爸跟孩子朝夕相处,知道孩子的个性,实在不认为会这样,连忙问老师到底怎么回事。

(123RF)
(123RF)

“几位男生起哄,其中一位去言语骚扰女同学,事后我们问他,他说是您的孩子威胁唆使,若不去讲就揍他。”老师说。

“我的孩子是不会威胁别人的,你们确定是这样吗?”这真是不可思议,难道我的孩子有另一面的人格吗?

老师向肇事的孩子们告诫严重性,性别平等委员会主动办理,往后会个别约谈,初步调查中有人表示听到这段话,而我的孩子解释那不是他做的,却无法把过程交代清楚。

我非常不悦,老师采信肇事者的说法(孩子被责问时,本能会自我防卫,推托是其他人害的),然后有人附和,而我的孩子无法为自己辩驳就被以为心虚,又被暗示他的身材最高大,所以……老师虽没明讲,但已导向“您的孩子是主谋之一”。

只有我明白我家孩子面对惊吓时会说不清楚,倘若他鬼迷心窍做了也就认了,但这通电话里我只是被告知:“一种推论的结果,并要我有心理准备来学校一趟”。资讯没有因果,只有结果,很难让人接受。

被论定的告知让人生气,然而在电话中无法说什么反证,百口莫辩,于是我这样回:“好,孩子回来我会好好了解他的说法,请老师也要确实调查事情经过。孩子做错事第一时间容易紧张、说不出话,甚至说谎撇除责任,请你们要留意。”最后,补上最重要的一句:“我自己在大学工作,也知道性平会的程序,有需要尽管叫我去,如果调查有失公允,我也会到校追究申诉。”

老师是孩子出家庭后遇见的第一个权威人士,孩子们敬畏,当被这样警告更会感到事态严重而惊呆,不敢为自己辩护。此时家长更要听孩子解释,而不是“第一时间谴责孩子”。

大人不一定是对的,老师也一样,反应有时也很情绪化,但因为孩子敬畏老师,讲不出老师哪里做错,便会归因是自己的错,回家不敢跟大人讲,养成日后委屈自己或彻底对抗权威的两极情绪。

我花了好些时间去厘清来龙去脉,协助儿子回想细节,他说是他们在起哄,但他并没说“不去讲就揍人”那句话,他回想应该是甲同学说的,但是乙同学听成是他说的。我问他为什么老师问的时候不反驳呢?他说因为自己也是起哄的一员,觉得理亏(陷在情绪里)就说不出话了。

儿子被通知静待调查,他很担心,甚至睡不好,于是好几天我都跟他谈关于被性骚扰的不舒服及性平会的必要,而爸爸也保证一定会陪他并确认公正性,我也让他对着手机录音,练习澄清当时的情况。

隔两天,儿子主动跟女同学道歉,他自己觉得起哄也是错,对方接受道歉,她知道儿子从未如此,反倒骚扰的男同学是累犯才该受罚。
一个月后,性平会老师通知儿子不用被调查,这跟他无关,我说太好了,希望孩子学到尊重他人,尤其不要盲从跟着开别人身体的玩笑。

我作为父母的信念是,优先保护孩子,做错事当然负责,但也不让孩子被冤枉,所以一定要让孩子表达他的观点。我会让孩子知道他可以放心对我讲真话,告诉他我的立场是:

1. 让孩子知道父母是保护他的:“什么是孩子的责任,什么是大人的责任”,原则上,孩子间的冲突让孩子自己学习与处理,其中若有大人干涉,像是性平会的调查,就需要父母在旁保护。我的保护不是让他不必负责,而是“让他被公正、公平地对待”。包括:确认行政程序是否公正、被调查时是否感到安全、调查结果是否合理。在此前提下,如果确认孩子犯错,我会带孩子坦然面对错误,但反过来,若是被学校便宜行事,“社会事”不该让孩子承担,我就会抗争到底。

2. 教导孩子“大人也不一定正确”:在被询问时,若遇低年级的孩子惧学,根据实务经验,多数都跟师长有关,因老师是学校领域的权威,导师的处理态度会影响学生、影响班级。所以,更要告诉孩子,大人也不一定对,父母也是、老师也是,这个说法多少可抵消孩子的自我谴责。接着让他知道有任何情绪都没关系,我们会一起想办法。

3. 父母要负责跟老师沟通:不要让孩子传话,父母要负责跟老师沟通。一些人以为“沟通”是去吵架的,这往往是沟通前已累积太多误解才心有芥蒂,以为沟通等于冲突。

沟通是要告诉给孩子,表示父母与他站在一起面对问题。

父母当然心疼孩子,故沟通前先梳理好情绪,找人聊天宣泄,冷静后问自己想得到什么,再表达诉求,同时也顾虑导师可能会有的压力处境(像是学校规范、主管评价、个人状态)后再做沟通。

如果孩子在校遭受不合理的对待时,父母要笃定保护孩子的立场,别先责备孩子,并主动与老师沟通,以下步骤供大家参考:

1. 事先约时间:不要临时跑去,先让老师有所准备。

2. 了解老师的角色职责:老师要面对很多学生,了解越多较能提出合理的要求。

3. 说明孩子被此事影响:如睡眠焦虑、心情低落、专注力变低等,举出其中因果关系,表示家长不是无端找麻烦。

4. 提出诉求:针对模糊或不合理之处,提出希望老师怎么做的想法,互相配合。

5.   没有回应时才提升沟通层级:沟通无效才越级找校长,或考虑转学。老师对低年级孩子的影响很大,如果环境不友善,转学会比留下来对抗更好。

本文由新自然主义出版社授权刊载,摘自《教养:够好,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