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国神游•两宋风华 (33) —— 非把狸猫换太子 但辅新君开圣朝

发表:2024年07月27日
文/元熙

(接上期)

“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故事中的刘妃阴险狠辣,她的人物原型正是宋真宗的皇后刘娥。但正史中的刘娥却与故事中的刘妃大为不同,她是宋真宗的得力内助,又在仁宗朝垂帘听政。刘娥到底是一代奸妃,还是当朝贤后?就到乾兴元年,去一探究竟。

乾兴元年(公元1022年)二月,宋真宗驾崩,太子赵祯即位,皇太后摄政。这位太子就是宋仁宗,而皇太后,就是宋真宗的皇后刘娥,历史上有名的章献明肃皇后,史书上也经常称她为“章献”。

左:章献太后(台北故宫博物院);右:宋仁宗(台北故宫博物院)。
左:章献太后(台北故宫博物院);右:宋仁宗(台北故宫博物院)。

刘娥抚育宋仁宗

史载刘娥天性警悟,知书通史。宋真宗退朝后,常常批阅天下奏章到半夜,刘娥就在一旁协助处理政事。朝中如有事情难以决断,刘娥都能引述此前发生过的先例作为参照,因而能比较妥善地去解决问题。

宋真宗晚年,健康每况愈下,朝中政事多由刘皇后决定。刘皇后膝下无子,就以宫人李氏之子为子。后来这个孩子被立为太子,赐名赵祯,就是后来的宋仁宗。宋仁宗是由刘皇后和杨淑妃共同抚养,两个人对宋仁宗很好,视如己出,所以仁宗称刘皇后为大娘娘,称杨淑妃为小娘娘。

大娘娘和小娘娘的性格不太一样。小娘娘性格比较柔顺、温和,所以她对宋仁宗更多些慈爱。刘皇后对宋仁宗更多是在教育方面的关注。她对宋仁宗要求很严,经常用礼法来约束他。

包括宋仁宗即位后,当时按旧制是皇帝双日不视事(诏见大臣处理朝政),也就是这件事情,只在单日做,双日休息。但刘皇后就规定,双日虽然不视事,也要召近臣侍讲,就是给皇帝上课。宋仁宗即位是在乾兴元年(公元1022年)二月,近臣双日侍讲是从三月就开始了。但是刘皇后还是觉得不够,要给宋仁宗加课,就于当年的十一月又规定,单日也要上课。来上课的大臣们也都是才学一流,非常认真负责,可以说,虽然宋真宗撒手人寰,但刘皇后和杨淑妃就像是严父慈母的角色,抚育宋仁宗可谓尽心尽力。

刘皇后不仅对宋仁宗的教育非常重视,在宋仁宗即位后,按宋真宗遗诏,她以皇太后的身份临朝听政,成为宋朝第一位垂帘听政的皇太后。她一上来,在数月之内就帮助宋仁宗解决了两个前朝历史遗留下的问题。

历史遗留问题之一:天书

前文讲到,宋真宗“天书封祀”有它的历史原因与文化背景,确实起到了宣示正统、稳定局势的正面作用,但是也有一定的负面作用。其中一个就是大兴土木,增加了财政支出、财政负担。

刘娥与宋真宗的感情是非常好的,而“天书封祀”又是宋真宗非常看重的一件事,可以说几乎成了真宗朝后期的“国事”。但是当刘娥正式登上政坛,做为皇太后摄政后,她并没有感情用事地去延续宋真宗的这个政策,而是果断将天书下葬,把这段历史划上句号。从对这件事的处理上,可以看出刘娥是一个非常清醒果决的人,在治国理政上很有才能。

历史遗留问题之二:人事格局

第二个历史遗留问题,就是前朝留下的人事格局,这件事就不太好办了。具体说来,当时朝中的三位宰相丁谓、冯拯、曹利用,也是当时的三位顾命大臣,历史上对他们的评价并不高。众所周知,宋仁宗即位时只有十三岁,由皇太后垂帘听政。历史上,大凡新君年幼,女主临朝,都会被视为一种不稳定的格局。在这种情况下,再加上朝堂上的这三位宰相,可以说,颇有一些主幼国疑的意思。

可能有人会质疑,顾命大臣怎么选了这么几个人,真宗朝晚期不是还有寇准、李迪这样的贤臣、能臣在朝中吗?他们在干什么?难道朝中无人了吗?没错,的确是朝中无人了。这件事还要从宋真宗驾崩前两年的太子监国事件说起。

太子监国事件

史书上记载,天禧四年(公元1020年)二月,宋真宗患风疾,从症状上看,有点类似现在说的中风,严重时甚至神智不清。这种情况下,皇后刘娥协助宋真宗去处理政务。当时,朝堂之上,参知政事丁谓、工部尚书钱惟演因为支持皇后,所以比较得势。而当时太子只有十一岁,于是宰相寇准和参知政事李迪不免担心会大权旁落。

宋真宗的病情时好时坏。有一天,寇准就趁着宋真宗清醒的时候,请求让太子监国,就是由太子来处理政务。还说丁谓、钱惟演都是佞人,这样的人不能辅佐少主,当时宋真宗表示同意。

于是寇准回去后,就密令翰林学士杨亿草表,请太子监国。但是寇准竟然酒后失言,把计划提前泄露了出去。于是丁谓就到宋真宗面前极力贬损寇准。非常不巧的是,这个时候宋真宗的病情又加重了,竟然不记得之前已经同意了寇准提出的太子监国的建议,于是将寇准罢相。

接下来,太子监国这件事的参与者之一是宦官周怀政,他看到寇准被罢相,担心自己会被丁谓等人报复,想先发制人,于是干脆就策划政变。他的计划是奉宋真宗为太上皇,正式传位于太子,不让皇后参与政事,并且诛杀丁谓,仍拜寇准为相。当然,他的想法的确是不错的,但是他的做法在当时那种情形之下,的确太鲁莽,反倒是授人以柄。这场政变很快就失败了,周怀政被诛杀。其实这个后续的政变事件与寇准并无关系,但丁谓却借此事,将寇准一贬再贬,而与寇准政见相同的朝臣,也都不同程度受到牵连,包括支持寇准的李迪也于数月后被贬放。

到了天禧四年十一月的时候,由于宋真宗病情加重,皇太子开始听政,但是因为太子年幼,所以太子听政只是个形式,政事仍然是由刘皇后来决定。而丁谓、曹利用、冯拯等人早在寇准被罢相时,就相继拜相。到了十一月,又以丁谓为太子少师、冯拯为太子少傅、曹利用为太子少保,所谓东宫三少,这三个人就俨然成了顾命大臣。

宋仁宗改容听讲(台北故宫博物院)
宋仁宗改容听讲(台北故宫博物院)

刘太后除奸臣

前朝留下的人事布局中,核心人物是丁谓。宋真宗驾崩后,丁谓的野心更加膨胀。在这种情况下,正是刘太后及时出手,扭转乾纲,把丁谓给解决了。其实对于丁谓的擅权专行,刘太后并非没有察觉。宋真宗驾崩后,丁谓就想让皇太后与皇帝在不同的地方听政,当时刘太后没有同意,而是派人传话给丁谓说:“皇帝视事,当朝夕在侧,何须别御一殿?”就是说不需要分开听政。从这件事情上来看,刘太后对丁谓已开始有所警觉。

当时丁谓是被任命主管皇帝丧葬之事,宦官雷允恭负责山陵具体施工。修建山陵的过程中,雷允恭擅自改变了施工地点,施工过程中又遇到很多麻烦,结果做到一半就停工,做不下去了,最后只好又改回去,陵墓差点搞成烂尾工程,这肯定是要追究责任的。其实这个责任,主要在雷允恭,但是刘太后就借此事,一直追责到丁谓,并且又将丁谓在其它事情上勾结雷允恭的罪状在朝堂上公布于众,于是乾兴元年六月,权臣丁谓被罢相贬放。当时坊间流传着一段民谣:“欲得天下宁,当拔眼中丁。”这个“眼中丁”一语双关,说的正是奸臣丁谓。刘太后把丁谓罢相,远贬崖州,可谓大快人心。

就这样,前朝留下的这种危机四伏的人事格局,被刘太后给重新洗牌了。丁谓被罢相后,曹利用没过几年也被罢相,加之贤臣得到提拔重用,所以冯拯也就孤掌难鸣了。这就为仁宗朝走上正轨扫清了道路。

可以说,正是在刘太后的辅佐下,北宋顺利完成了从真宗朝向仁宗朝的过渡。汴梁宫中,承明殿上,年少的宋仁宗皇帝坐在左边,章献太后坐在右边,她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使命,正如本篇标题所云 —— “非把狸猫换太子,但辅新君开圣朝”。

(未完待续)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