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特的清代御制钟表

发表:2023年02月21日
文/戴东尼

几百年前,欧洲人成了钟表的创始人,他们凭藉这种奇异的机械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1601年(明万历二十九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成为第一个进入紫禁城的西方人。在利玛窦的四十多件贡品中,最让万历帝感兴趣的就是大小两座自鸣钟。

彩漆嵌铜活鼓字盘钟(北京故宫博物院)紫檀嵌珐琅重檐楼阁更钟(北京故宫博物院)
左:彩漆嵌铜活鼓字盘钟;右:紫檀嵌珐琅重檐楼阁更钟(北京故宫博物院)

钟表传入中国后不久,中国人也开始尝试制造。清宫制作钟表大约始于顺治时期。18世纪初,大量由英国制造的机械动力定时器输入中国。

中国的机械制钟业在清朝康熙年间发达起来。康熙曾多次传谕广东地方官员,招募有特殊技艺的西洋人到宫中服务,其中许多是精通钟表制造者。不但如此,广东地方官员还把广东当地擅做珐琅、钟表的艺人也送到宫中,从而保证了宫中钟表制作的高水平,当时康熙讲过:“近来大内(宫廷内)做的比西洋钟表强多了。”

雍正和乾隆时期,社会稳定、国库充裕,这一时期清宫的钟表制造工艺是前所未有的发达,产量之丰、制作之精,足以和当时欧洲钟表中的精品相媲美。

负责清宫钟表制作的机构是下设在养心殿造办处的做钟处。1710年(清康熙四十九年),皇太后七旬庆典时,康熙帝特地进献了一架“万仙庆寿自鸣钟”,是由自鸣钟处下属的作坊制造的。

做钟处是脱胎于那时的自鸣钟处,至乾隆时期做钟处成为专门的机构,并达到了鼎盛。当时做钟处的从业人员有一百多人,所制作的钟表数量、质量都是其它朝代无法企及的。

尽管嘉庆以后钟表制作越来越少,但这一机构一直作为宫中十分重要的工艺制作延续了下来,直到1924年,末代皇帝溥仪出宫,做钟处的使命才宣告结束。

做钟处人员主要有外国传教士、外募匠役和做钟太监。他们最重要的任务是遵皇帝旨意制造各种计时器以满足宫中需要。

一般先由皇帝提出基本意向和具体要求,或由内务府大臣依据成例奏请,工匠据此进行设计,批准后照样制作。

做钟处所做的御制钟种类很多,现在我们所见到的御制钟大都是乾隆时期制造的,多以木结构为主体,所用木料主要是珍贵的紫檀木。

有的好像是宫殿建筑的缩微,钟盘也很有特色,多有“乾隆年制”款。清宫做钟处的御制钟在工艺和技术上足以与当时西洋的钟表相媲美,且具有自己的风格和独到之处。它是以传教士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和以中国皇帝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在清宫融合后制作出的。

御制钟不但受到皇帝的喜爱,同时也为后妃所热衷的陈设品,因此赏赐后妃钟表是常有的事。清代后妃生前拥有的钟表数量相当可观,如:乾隆皇帝的一个妃子就有钟三架、大小表十支、冠架表一个;嘉庆皇帝的一个贵妃拥有钟九架、戒指表一只、表二十七支。

中国御制钟是人类钟表史上巅峰时期的辉煌之作,尤其熟练掌握制钟技术的西洋传教士东来后,使中国制作的钟表在很短的时间内便与西方并驾齐驱。

中国御制钟大多设计独特、造型别致、制作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往往集雕刻、镶嵌等多种工艺于一身,具有相当高的工艺水平。

钟表自传入中国后就成为东西方之间相互了解的媒介,它已经不单单是实用的计时工具,更是东西方文化交流和传播的使者,其光彩夺目的表象背后隐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这是中国御制钟真正的价值所在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