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国神游•两宋风华 (35) —— 垂帘不立刘家庙 洗去浮名看滔滔

发表:2024年08月27日
文/元熙

(接上期)

前文说到,章献太后治国理政很有才能,所以宋仁宗天圣年间可谓政风清和。不过也正因为如此,人们不免会将她与吕后、武则天相联系,说她有吕武之才,不过这句话的重点却不在“才”,而在“吕武”。众所周知,吕后摄政,酿成诸吕之乱;武则天在位,演成武周篡唐。而章献太后大权在握,离帝位只有一步之遥,她会不会也有吕武之心呢?这个问题,她自己有没有扪心自问过,虽不得而知,但是朝堂之上,每个人都在思考。

当时的宋仁宗已经从一位少年长成一位青年,但是他却从未独自坐朝听政过,也从未独自做过决策,于是朝堂上请章献太后还政的呼声日渐高涨,不过这些呼声都没有得到回应。与此同时,也有另一种声音出现。先是有人上疏,请章献太后立刘氏七庙。七庙是帝王祀奉祖先的宗庙,太后立七庙,就是比拟天子,有点劝进的意思,但这还算比较含蓄的说法。后来大臣程琳,献上《武后临朝图》,让太后效法武则天称帝。那面对这两种声音,章献太后会怎样选择呢?当时,她想到一个人—— 鲁宗道。

章献太后没有立刘氏七庙,并表明不会像武后一样称帝。(台北故宫博物院)
章献太后没有立刘氏七庙,并表明不会像武后一样称帝。(台北故宫博物院)

鲁宗道是当时的参知政事,为人骨鲠正直。章献太后问了他两个问题,一个是立刘氏七庙,一个是如何评价武则天。关于立七庙,鲁宗道明确表示反对;至于武则天,鲁宗道应声而答:“唐之罪人也,几危社稷。”鲁宗道的话,也许在章献太后听来,并不顺耳,但是她还是听进去了。所以当程琳献上《武后临朝图》时,章献太后就将奏书撕掉,扔在地上,说:“吾不做此负祖宗事。”

可以说,这算是她不会称帝的一个明确的表态了。但是在明道二年,她还是穿上了只有天子才能穿的衮服、仪天冠,进入太庙祭祀。当然章献太后还是有所克制的,比如虽然穿了衮服,但是上面的图案,少了二种,图案叫作“章”,天子衮服十二章,章献太后用了十章;虽然带了仪天冠,但是冕旒(冠前后的垂珠)少了二串,天子十二串,她戴了十串。这就算是简化版的天子礼服了,虽然是简化版的,但这件事在当时及后世都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因为按传统礼法,一是太后穿了帝王之服不合规矩;二是祭祀是国之大事,后妃应当是主持亲蚕礼,而不是主祭祀。但章献太后却进入太庙祭祀,可以说,一是有悖于礼法,二是颇有比拟帝王的意思。

所以在众人的眼中,此时,身服天子衮冕的章献太后,离帝位只有一步之遥,但是就在此时,她的人生也走到了尽头,二十几天后就去世了。

章献太后去世前,病势沉重,口不能言,她几次用手拽着自己的衣服,却说不出话来。宋仁宗不明白她的意思,就问臣下,大臣薛奎回答:“太后的意思是不想穿着天子之服下葬,穿着天子之服,怎么去见真宗皇帝于地下呢?”宋仁宗明白了,于是命人给章献太后换上后服下葬。

接下来,还有一件小风波,就是章献太后的遗诏。她在遗诏中尊称杨太妃为皇太后,“军国大事与太后内中裁处”,等于刘太后虽然去世了,但又给宋仁宗安排了一位杨太后,继续与他共同理政。由于这个做法非常不合理,所以在一众大臣的劝阻之下,没能执行下去。只是尊杨太妃为皇太后,但不参与国政,也就是说宋仁宗登基11年,终于在公元1033年,开始真正的亲政了。

章献太后晚年为什么迟迟不还政,围绕这个问题有不同的猜测。有人觉得她是出于权力欲,有意效仿武则天;也有人认为她是出于不放心宋仁宗的理政能力,所以一直不放权。笔者比较倾向于后者。因为章献太后去世时,让杨太后继续参政。

从中可以看出,这样的安排,与所谓个人野心、政治野心是扯不上任何关系的。也就是说,她也只能是出于对宋仁宗不放心的这样一个原因,希望杨太后代替自己扶助宋仁宗再多走一段路而已。但从史实中也的确看到,章献太后在位时,虽以女主临朝,但却没有出现皇权旁落、外戚擅权、宦官干政之类的乱局。相反,史书上对章献太后的评价是很高的、是非常正面的:临朝称制11年,政出宫闱,号令严明,威加天下。

关于天圣年间这段历史,有两点令人感触颇深,在此跟大家分享。

第一点,就是北宋士大夫们的道德感、责任感。史家有这样的评论,宋仁宗庆历年间,士大夫们在朝堂上敢言直谏,为后世所传颂。但是这种直谏之风,其实早在天圣年间就锋芒初现。

比如前文讲到,玉清昭应宫发生火灾时,章献太后有重修之意,当时从宰执大臣到言官谏臣,到地方官员,很多都敢言直谏,表示反对。

此外,章献太后在位虽然重用贤能,但有时也会起用近臣,如果用人不当,或者不合制度,每每此时,也会有正直大臣,如:曹修古、晏殊、鞠咏、蔡齐、刘随等站出来直谏。

到了天圣年间晚期,特别在章献太后摄政这件事上,士大夫们也是纷纷发声,请章献太后还政,由宋仁宗亲政。历史过去后,不论是宋仁宗亲政,还是章献太后垂帘,都已时过境迁,不再重要。但是当年那些士大夫们,在这场风波中,能够正色立朝,恪守忠义的高风亮节,则永远不会时过境迁,永远值得后人赞颂和以之为楷模的。

前文提到,有人认为章献太后有专权的野心,有人认为她只是一心辅佐宋仁宗。个人认为,这两种说法其实都不太准确,因为人生在世,人的思想就是复杂的、多变的。所谓时也、势也,在不同的形势之下,当各种可能性、各种机会都摆在面前的时候,人要如何把握自己、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也许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人生的考验。而章献太后的一生,最令人感慨的就是,她通过了一个又一个的考验,直到最后。

如:在真宗朝晚期,她还是皇后的时候,就已开始处理军国政事了。当时有大臣担心她会架空太子,自己专权,所以这就是一次选择。这次选择中,她接纳了王曾的进言,明确了自己的定位,只是抚育太子,也就是未来皇帝。

天圣年间,她大权在握,宋仁宗也极尽孝道,对她是百依百顺,这时候,有人劝进,让她效法武则天,这也是一次选择。这一次选择中,她接受了鲁宗道的进言,说“吾不做此负祖宗事”。

人无完人,人生在世,都是有各种欲望和执着。而人生的可贵则在于,当欲望、执着与道义相背时,能否做到,或者说多大程度地做到克制欲望、放弃执着,最终选择道义。而章献太后能够一次次克制对权力的欲望,放下对名位的执着,回到她的初衷,抚育宋仁宗,能够做到这些实属不易。

特别是在她生命的最后一刻,在她离帝位只有一步之遥的时候,她却戛然止步,脱下帝服,换回后服,可以说这是一种顿悟、一种境界,这意味着她通过了人生中最后一次考验,恢复了她的本色,践行了她的初衷。特别是当历史过去之后,人们会看到,所谓的名位、权力是多么的虚幻,而章献太后能够克服、放弃这些虚幻,几乎在每一个关键时刻都做出了正确的选择,这是多么的有智慧,不仅在当时有功于社稷,也给后世留下了正面的参照,她所有的付出与放弃又是多么的值得。

在整理这段历史时,我内心有所感触,所以发言为诗,也一并分享给大家。

《读章献太后故事》

垂帘不立刘家庙,

仪天冠上金花摇。

当年颇疑吕武迹,

谁人献图如献刀。

才多一分比女帝,

服减二章着衮袍。

人生顿悟是回首,

洗去浮名看滔滔。

(未完待续)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