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国神游•两宋风华 (34) —— 二主临朝号天圣 十载佳政多忠臣

发表:2024年08月14日
文/元熙

(接上期)

“天圣”是仁宗朝的第一个年号。“天”,是二人之意,“天圣”,就是二人之圣。这个年号所贯穿的十年,正是宋仁宗与章献太后一同听政的十年。第十一年的三月,章献太后就去世了,所以在北宋历史上,第一次女主临朝,主要就是在年号为“天圣”的十年中。前文提到,章献太后辅佐宋仁宗解决了一个重大的历史遗留问题,就是前朝留下的危机四伏的人事格局,将奸臣丁谓罢相贬放。正所谓亲贤臣、远小人,小人已远,再来说说贤臣,有哪些贤臣为章献太后所重用呢?

首要一提的是王曾。丁谓被罢相的同时,参知政事王曾被任命为宰相。说起来,权臣丁谓被罢免,除了刘太后起了决定性作用之外,王曾也起到了关键作用。正是王曾上奏雷允恭、丁谓改变山陵修建计划的事情,刘太后就此事将丁谓治罪,所以王曾在这个过程中立了大功。

天圣年间,给帝王讲史念经的御前讲席开始制度化,称为“经筵”(台北故宫博物院)
天圣年间,给帝王讲史念经的御前讲席开始制度化,
称为“经筵”(台北故宫博物院)

其实不只如此,在北宋从真宗朝向仁宗朝过渡的这个关键时刻,王曾对于稳定朝局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比如:在真宗朝的最后几年,太子开始听政,但是政务其实是由刘皇后做决策的,当时很多大臣都担心大权旁落。王曾就对刘皇后的亲戚钱惟演说,皇后与太子的关系,是互相依存的关系。太子年幼,需要皇后来抚养、培养,而皇后又因为抚养、培养了太子,从而使得人心归附。对于王曾的话,钱惟演、刘皇后很认同,可以说,这对于刘皇后明确自己的正确定位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后来寇准被罢免贬放,本来宋真宗想将他贬到江淮一带,但是丁谓私自决定将寇准贬去更远的道州。当时权臣丁谓气焰正盛,没有几个人敢提出异议,而王曾在这种情况下仍然敢说真话。他提出这不是宋真宗的意思,但是丁谓就说了一句:“居停主人不要再说了。”“居停主人”用现在的话讲就是房东的意思。王曾租房子给寇准,算是有一点私人关系。丁谓强调这一点,言外之意是威胁王曾,你也是与寇准有联系的,所以你不要替寇准讲话,否则会受到牵连。虽然在寇准被贬放这件事上,王曾并未能成功阻止丁谓,但是他能够在那样的情况下,顶着压力说真话,是难能可贵的。

丁谓被扳倒后,另一位宰相冯拯继丁谓为首相,但是冯拯却有意效仿丁谓擅权,王曾就跟冯拯晓之以理,让他明白此中的利害与是非。就这样,因为有王曾在朝,冯拯没有成为丁谓第二。

此外,还有一位名臣,是参知政事鲁宗道。鲁宗道在正史中这样评价他——“为人刚正,嫉恶少容,遇事敢言”,所以鲁宗道被人送外号“鱼头参政”,一是指他的姓,“鲁”,这个字是鱼字头;另外是说他骨鲠如鱼头,性格非常耿直。

刘太后为什么会重用鲁宗道呢?这还要从真宗朝说起。有一次,宋真宗有急事要诏见鲁宗道,结果鲁宗道出去喝酒,回来晚了,来找他的使者就问他:“皇上要是怪您来晚了,我要怎么说?”鲁宗道说,你就照实说。使者说:“皇上如果知道您是因为喝酒来晚了,万一怪罪起来怎么办?”言外之意,你能不能换个理由,使者也是好意,担心鲁宗道被责怪。结果鲁宗道说:“饮酒人之常情,欺君,臣子之大罪也。”结果宋真宗果然责问起鲁宗道,鲁宗道如实回答。结果宋真宗听了之后,觉得鲁宗道这个人很忠实,堪当大任,回宫后还把这件事告诉了刘皇后,所以刘皇后就记住了鲁宗道这个人。于是在丁谓被罢相后,她就任命鲁宗道为参政。

其实在历史中经常看到类似的故事,就是一个人位高权重,但同时在道德修为上境界也非常高。如果这仅是一、二例,可以说是偶然现象,但这却是一个普遍现象。看起来,好像位高权重和道德修为之间有着某种联系。当然有人会认为,所谓道德评价,多是后人对先人的溢美之辞,其实煌煌二十四史里面,明君、贤后、忠臣、勇将不可胜数,难道都是溢美之辞吗?这不是一个合理的解释。

关于这个问题并不难理解。古人讲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现代人看问题容易只看表面,所以比较容易注意到古人立言、立功,这些有形的东西。但是却常常忽略掉最核心的一项——立德。其实立德才是他们立言、立功的目的,同时也是他们之所以能够立言、立功的前提、基础和保障。

所以王曾也好,鲁宗道也好,他们为什么会有那样高境界的修为?是因为立德是他们的最高目标。他们当宰相也好、当参政也好,他们都是要在他们的这个角色中,用他们的方式去修身立德。反过来讲,也正是因为他们有着深厚的道德修为,他们才能够完成历史交给他们的使命、上天赋予他们的角色。所以,这就是为什么那些历史上的明君、贤后、忠臣、勇将,常常同时也是道德深厚之人了。

当时的言官谏臣们也多是忠义立朝,很敢说话。比如:天圣七年六月,玉清昭应宫发生了火灾。玉清昭应宫是宋真宗天书封祀的时候下诏修建的,是真宗天书封祀活动的一个地标建筑。所以火灾发生后,刘太后伤心落泪,说:“先帝力成此宫,一夕延燔殆尽,犹幸一、二小殿存尔。”言语间似乎有想要重新修缮的意思。正如前文所说,天书封祀以来大兴土木,修造宫殿,增加了北宋的财政负重,所以很多大臣对此并不赞同。

大臣范雍马上说:“不如都烧了才好。”刘太后刚说“犹幸一、二小殿存尔”,就是还好有一、二间小殿没烧着,他就来了一句——都烧了才好,很敢说话。范雍说,先朝竭天下之力修建此宫,突然化为灰烬,这不是人为所致,是上天警示。如果要修缮复原,这不是回应上天警示的做法。宰相王曾、吕夷简也支持范雍的说法。御史中丞王曙也进言,认为玉清昭应宫的修建不合经义,意思是本来建得就不合理,灾变的发生,应是上天有所警示,不应再行修复。

除了这个修缮事宜,火灾发生后,玉清昭应宫的守卫们也都因为失职而被关入大牢。针对这件事,右司谏范讽进言说,这是天降灾变,警示我们,不应当大动干戈地去调查追责。还有荥阳县尉苏舜钦上疏指出,玉清昭应宫火灾是“天之垂戒”,认为宋仁宗应当深思在治国理政上是否有什么过失,需加改正;左右大臣是否有窃弄权柄者,应当罢去;皇帝应避殿减膳,下诏罪己,或者能够变天灾为福佑。宋仁宗与刘太后虽然很痛心玉清昭应宫被焚毁,但是却能够接受大臣们的谏言,及时醒悟,于是对守卫者从轻发落,并下诏不再修缮玉清昭应宫。

古人在面对天灾、天变时总是心生敬畏。有人讲,古时的皇帝最大,说一不二,其实不是这样。皇帝不是最大,太后也不是最大,谁最大?天最大。皇帝说一不二也是在符合天道的情况下说一不二。不符合天道时,一个地方基层小官也可以站出来指出皇帝的过失。由此可知,在天变、天象、天意的面前,古人是多么虔敬卑微,这绝不是现代人所认为的做样子、走过场。

正是因为宋仁宗与章献太后任用贤臣、善于纳谏,所以这一时期也必然有诸多善政可圈可点。比如:经济方面,设立管理纸币发行流通的“益州交子务”。从这时起,官方开始主持发行纸币(交子);财政方面,停止兴建之风,节省大量开支;文教方面,给帝王讲史论经的御前讲席,虽然自古有之,但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制度化,名为“经筵”;地方上,开始赐给州学学田,做为学校的经费来源,这使得地方的建校办学等活动,有了稳定的经济保障。所以,回顾天圣明道年间的这段历史,看到的是上有贤主,下有忠臣,才有了这些政绩。正如本篇标题所云——“二主临朝号天圣,十载佳政多忠臣”。

(未完待续)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