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久不衰的法国茹伊布 / 从禁令到创建王家棉布厂

发表:2024年08月12日
记者周晓天报导
茹伊布博物馆展室中的茹伊布装饰和服饰(摄影:周晓天/看中国)
茹伊布博物馆展室中的茹伊布装饰和服饰(摄影:周晓天/看中国)

据说,意大利探险家马可.波罗认为世上最美的棉布产自印度。但许多人可能并不知道,虽然印度棉布曾于17、18世纪在欧洲掀起时尚风潮,但后来在法国被改良为颇具法国风情的茹伊布(Toile de Jouy),其花色至今仍受世界顶级时尚人的青睐。

将印度印花布改良创新为法国茹伊布的,是德裔法国工业家奥伯坎普(Christophe-Philippe Oberkampf)。他创建的奥伯坎普织布厂(Manufacture Oberkampf)曾是欧洲最大的印花布厂。直到现在,茹伊布的花色仍然经久不衰,法国奢侈品牌迪奥仍有使用茹伊布图案设计的精品。

奥伯坎普画像(公有领域)
奥伯坎普画像(公有领域)

进入欧洲的印度棉布

早在一千多年前,印度人就掌握了纺织和媒染的技术。他们使用的媒染剂是一种利用雕刻木板印刷的金属盐,当织物浸入染液中时,这种媒染剂会将颜色固定在棉布纤维上。

那时,印度棉布随着波斯商人的马队,途径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和叙利亚北部城市阿勒颇等地来到西方,并得到西方人的喜爱。虽然17世纪以前东西方已开辟了部分航海路线,但并无太多的布料贸易往来。而且由于欧洲的天气并不适合种植棉花,所以在17世纪末以前,印度人是唯一能够制造这种棉布的匠人。

印度棉布在法国遭禁

17世纪后半叶,大型航海公司开始成立,一些英国、荷兰和法国的海员在返回故乡时,将印度棉布带回欧洲作为纪念,从而真正掀起了欧洲对印度棉布的青睐和效仿。

由于对印染技术及使用成分缺乏了解,采购原料也困难重重,欧洲一开始的棉布生产结果并不尽人意。但随着殖民帝国的发展,欧洲可以进口到品质优良的棉花,这使印度棉布在欧洲慢慢得以发展。

不过,由于印度棉布与法国的丝绸和羊绒生产之间产生了竞争,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大臣卢福瓦在1686年发出禁令,禁止在法国进口、生产甚至穿戴印度印花棉布。

尽管如此,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人们依然十分喜爱这种布料。当时从印度进口的布料属于奢侈品,是富人的心爱之物。相比之下,欧洲本地产的印花布则较为粗糙,但因价格适中,成为大众能消费得起的产品。当时面对禁令,只要有机会法国人就会从海外购买印度棉布。

茹伊布博物馆附近的小河(摄影:周晓天/看中国)
茹伊布博物馆附近的小河
(摄影:周晓天/看中国)

禁令撤销奥伯坎普创建王室棉布厂

到了1759年,路易十五统治时期,法国正式取消了印花布禁令。新的织布厂随之开始出现。不过,与英国、荷兰及瑞士等邻国相比,法国的染布技术明显滞后。为弥补这一缺陷,法国布厂开始聘请外国工匠来法国传授技术。在此背景下,德国人奥伯坎普来到了法国。

奥伯坎普出生于德国西南部维森巴赫市(Wiesenbach)的一个染匠家庭。其父亲在瑞士开设了印花布厂,他就是在那里学会了制造印度棉布的技术。1756年,18岁的奥伯坎普开始独立,他来到法国米卢斯市的一家印刷厂担任镌版工。1758年,他来到巴黎的一家印花布工厂担任上色师。1759年末,当印花布行业在法国正式获得合法身份时,奥伯坎普选中了临近凡尔赛宫的茹伊昂若萨斯市(Jouy-en-Josas)开设印花布厂,因为此地的比耶夫尔河(Bièvre)水质极佳,非常适合洗涤印花布。同时,他还提议法国国王的瑞士护卫兼财务监察盖尔内(Antoine Guernes)与自己共同开设工厂。

工厂创立之初的发展并不顺利,但奥伯坎普从1762年开始与富商德马莱斯(Joseph Alexandre Sarrasin de Maraise)合伙后,打开了凡尔赛宫王室的销路,工厂也随之进入正轨并蓬勃发展。很快,奥伯坎普就感到工厂面积太小。于是他收购了大片土地并建造了一间更大的新工厂。

奥伯坎普印花厂最初只是模仿印度和英国生产的印花布,之后便开始自创风格且大获成功。1783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六赐给奥伯坎普印花布厂“王室工厂”(Manufacture Royale)的封号,还册封奥伯坎普为男爵。据悉,路易十六的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Marie-Antoinette)也经常带孩子走访工厂。

茹伊布问世及技术改良

 陈列在茹伊布博物馆(Musée de la Toile de Jouy)的有中国风格的茹伊布(摄影:周晓天/看中国)
陈列在茹伊布博物馆(Musée de la Toile
de Jouy)的有中国风格的茹伊布
(摄影:周晓天/看中国)

在1765年到1805年期间,奥伯坎普印花厂获得了很大成功。奥伯坎普邀请了最出色的工匠来改进印花技术。

最初的茹伊布是按照印度棉布的传统工艺,通过刻有图案的木板将多种颜色印到棉布上。然后布料会送到比耶夫尔河清洗,再经连枷拍打,除去底色从而凸显出印花布的图案。之后,为了印制人物图案,奥伯坎普印花布厂采用了框架印刷技术。通过这种创新技术,可以在棉布上陆续印上多层染料,而且非常精准。多层印刷为图案增加了浮雕感和深度,但只能印染单色图案。

后来奥伯坎普再度创新,推出铜管印刷,无需再手动印花和手工更换框架,这一技术加快了印花速度。

传统的茹伊布通常采用白色底或米色底,加上灰色、褐色、红色、粉红色、紫色等单色图案。但有些茹伊布也采用深底浅图的样式。一些色彩则要等到洗涤后,经过特殊处理才能显示出来。

奥伯坎普还邀请过当时最优秀的艺术家为其设计布料图案,其中包括王室家具馆画师尼古拉.于艾(Nicolas Huet)之子让-巴蒂斯特.于艾(Jean-Baptiste Huet)。

茹伊布的用途非常广泛,从床上用品到窗帘,再到桌椅装饰、墙纸。此外,还可以用来制作服饰。茹伊布的装饰图案也非常丰富,常见的花色包括花草植物和富有异国情调的水果,此外还有很多带有人像的茹伊布。带人像的茹伊布只用于室内及家具装饰,这类图案最早始于爱尔兰,但得益于奥伯坎普布厂才真正出名并流行。

18世纪的欧洲人非常喜欢来自亚洲的元素,为了满足这一需求,茹伊布在设计上增添了中国的庭院、身着和服的人物,和异国花鸟等元素。

18世纪晚期,人们开始喜欢复古风。茹伊布的花色中随之出现了穿着古罗马长袍的人像和希腊及罗马神像。同一时期,几何图形和线条图案也很受欢迎,而且这些图案多以彩色为主。

在法国大革命期间,奥伯坎普印花布厂也没有像其它传统行业那样受到打击,而是一直保持高产,这使法国得以与英国在布料市场上抗衡。1805年,工业革命前夕,奥伯坎普印花布厂成为法国第三大企业。

据说拿破仑也曾携约瑟芬走访工厂,拿破仑还在1806年亲自向奥伯坎普颁发了荣誉勋章。奥伯坎普印花布厂还成为了欧洲最大的印花布厂。1821年,工厂的占地面积超过了14公顷,员工人数超过1300人,厂外的田野中铺满了经过洗涤后晾晒的印花布。

经久不衰的花色

在奥伯坎普于1815年去世后,他的儿子继承了家族企业。此后,这家印花布厂被另一名工业家巴尔贝.德.茹伊(Jacques-Juste Barbet de Jouy)接管。但面对激烈的竞争和需求下降,工厂于1843年关闭。

不过幸运的是茹伊布并未因此消失。二战结束后,迪奥创始人曾采用茹伊布装饰位于巴黎奢侈品中心街区——蒙田大街30号的店面,以继续发扬法兰西式的优雅传统,此举使茹伊布再度大放光彩。同年,迪奥还在位于纽约广场大酒店的店面采用了同样的茹伊布风格装饰,这种法式经典设计大受美国客人青睐。

目前,茹伊布继续引领印花布新风潮,为时尚界和装饰行业提供灵感。迪奥品牌直到现在还有以茹伊布为灵感而设计的单品。

巴黎地铁5号线车站以奥伯坎普命名

奥伯坎普印花布厂现在已成为茹伊布博物馆,而奥伯坎普也因茹伊布而名留史册。现在巴黎地铁5号线的奥伯坎普站(Oberkampf),就是为了纪念这名德裔法国实业家对法国茹伊布的贡献而以他的名字命名。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