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资企业在欧盟市场将受限更多
经过3年多的缠讼,中国与欧盟关于“市场经济地位”的纷争于6月15日悄然而止,中方最终放弃争取市场经济地位。此外,为了进一步维护欧洲本地企业的竞争力,欧盟6月17日公布政策白皮书,对享有外国政府补贴的企业在欧盟市场的并购和公共竞标进行监管。此举预计将对中资企业在欧洲的商业活动造成更多限制。
欧盟曾在2016年对中国钢铁等征收惩罚性关税。(AFP via Getty Images)
中国放弃争取市场经济地位
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时与其它会员国协议,承诺在15年内对经济体制进行改革,逐步取消各项阻碍自由贸易的壁垒,以取得WTO的市场经济地位。在这15年缓冲期内,WTO各成员国有权以公平竞争原则,对中国商品加征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中方认为按照此协议,中国应该在2016年12月12日起自动取得市场经济地位。
2016年5月,欧洲议会便先一步开会讨论是否承认中国具备市场经济地位。提案最终以546票对28票被否决。之后欧盟仍持续针对接受巨额国家补贴的中国企业,如钢铁、光伏制造商实施惩罚性关税。对此中方在2016年底化被动为主动,通过WTO争端解决机制控告欧盟违约。
这场诉讼持续近4年但进展缓慢,根据路透社报导,因评估欧盟最终将在关键问题胜出,中方为保全颜面选择放弃启动下一程序,让提告欧盟的案子在6月15日自动失效。
防范不公平竞争 欧盟发布政策白皮书
事实上,对于欧美祭出的惩罚性关税,中资企业自有一套规避之道。最常见的做法是将出口商品在第三方港口短暂停留,期间进行最低限度的加工,然后作为从第三方港口始发的产品重新出口。中国“一带一路”许多港口项目中设立的经贸区,就成为中国商品的理想转运站。
但这样钻空子的行为毕竟不是长远之计。今年4月初欧盟就首次针对两家在埃及的中资玻璃纤维制造商,施加高额惩罚性关税。这两家公司分别隶属于中国的巨石集团和恒石基业,均位于中埃苏伊士经济贸易合作区。
欧盟现有贸易保护机制仅能针来自外国的商品,但是针对受外国政府补贴的公司参与欧盟境内公共采购程序,或是收购欧洲公司,欧盟目前没有任何反制措施。为了弥补这个漏洞,6月17日欧盟委员会发布政策白皮书,针对“外国补贴对欧盟单一市场的扭曲性影响”提出对策,预计至今年9月23日进行公众咨询,并于明年立法施行。
白皮书内提出的措施主要针对三年内接受外国政府补贴达20万欧元以上的公司,对其进行调查,并要求他们在欧盟境内并购公司和参与政府采购标案必须申报并接受审查,必要时欧盟有权加以限制。虽然该白皮书内容没有指明针对哪个国家,但分析人士称,欧盟此举主要剑指中国资本。去年,欧委会在对华关系报告中就呼吁填补在此领域的监管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