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小孩初中数学成绩差了?

发表:2023年05月11日

为什么小孩在小学数学总拿满分,到了初中数学就不行了呢?相信很多家长深有这种疑问。要解答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弄清什么是学习。

什么是学习?

虽然从小到大老师家长都教育我们,要好好学习啊,但是从没有人告诉过我们什么是学习。等到我们长大后当父母也对孩子重复这些话,但是也说不清什么是学习,该怎样学习。很多人以为学习大概就是背书、看书、做题。其实这些都是对学习的误解。

(123RF)
(123RF)

学习是从有限的例子归纳出规律,然后再运用规律去解决无限的问题。学习是手段,解决问题才是目的。光学习无法解决问题是没用的,是纸上谈兵。

小学二年级数学的乘法都在99乘法表里,只要花点时间背一下是可以拿满分的。小学学习运用的方法是记忆,初中学习的是用规律去解题,运用的学习方法是搞清例子和规律的关系从而去解很多没见过的题,要学会举一反三。所以拿小学的学习方法在初中学习就行不通了。

虽然学习从记忆规律、例子和规律的关系开始,但记忆不是学习,记忆的缺点是容量有限,比如只能记住99乘法表,想记住所有乘法是不可能的,这就需要运用乘法表去解决无限的乘法题目。

小学一二年级只要你会背乘法表就可以拿满分。但是到小学高年级则需要你运用99乘法表去做各种乘法,运用规律解决没有遇到过的情况才是学习,运用乘法表做各种乘法可以说是简单初步的学习。

但到了初中,你的学习就变成运用各种规律解题,当然也是由浅入深,先是简单的规律,再是复杂的规律,先是一个题一个规律,再是综合题,一个题需要很多规律才能解,这又引进了拆分学习,分而治之,把一道看似无法下手的题拆成许多具体的小题,然后一个个解。拆分学习是二阶学习,运用更抽象的思维。

小学低年级的学习是具体的,逐渐变抽象,到了初中数学,学习完全抽象化。一些学生开始跟不上了。初中的孩子们开始由儿童变成少男少女,身心变化加上学习变难了,导致一些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

学习的误区

学习不是背诵,而是在人脑中找出信息和信息的联系,重塑大脑的链接而完成。在数学学习中首先要明确什么是问题,什么是答案。最终目的是理清问题和答案的联系,重塑大脑的链接。

在教学过程中最容易犯的错误是把知识的描述当作学习,很多名师也常犯这个错误,他们不停地讲解分析考题;在学的过程中最容易犯的错误是以为听懂了就是学会了,其实只是听懂了知识的描述,并没有理解问题和答案的联系。这就是为什么到了初中学习,发现上课也能听懂就是不会解题,用小学的背诵法也不起作用。

不去找信息和信息的关系,记住再多的例子也没用。以数学课为例,你记再多的例题也没用,因为考题是你完全没有见过的,只有掌握规律,知道如何用规律去解题才能应对千变万化的考题,物理化学也是如此。

很多人的学习方法就是阅读知识描述,理解并记住它,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中国人很喜欢背诵,以为记住了就学会了。但这只运用了大脑的阅读能力,产生了学会了的错觉。比如当你读理科书的时候,每个词都能看懂,但就是看不懂全篇的意思,因为你没搞懂这些信息的联系。

学习要讲方法 

解释完了什么是学习和学习的误区,再介绍学习方法。方法是可以选择的,而目的才是核心。在此推荐费曼学习方法,因为它是目前最被推崇的学习方法。

费曼的学习方法很简单,先学习,再解释。学习文科可以用思维导图写下核心词,写下例子,明白各种信息的关系。语文课中写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就是锻练这个思维。等到考托福、GRE时,这招是很管用的。

出国留学时有效地阅读海量的论文,用的还是这一招。如果学习理科,你要弄明白问题和答案的关系。在学习过程中,你的大脑链接被这些例子和例题改变了,找出它们的关系并把不变的关系浓缩成一个关键词或函数,你的学习一次就完成了。

那么为什么还需要解释呢?费曼说,如果你无法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你学到的东西,那你就是没学会。解释的重要作用是验证,学习是用有限的例子归纳成规律,来压缩信息,然后用规律来解决从未看到过的新问题。

和学习时不同,解释时用的是新例子,也就是对方面对的情况,如果对方不理解则需要举新例子,若还不理解就要换新的角度。这是你学习时从没遇到过的情况,当你能解释新情况时,你就验证了你的学习。

费曼技巧其实就是两千年前孔子说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故”就是学习时的例子,“新”则是未见过的例子。当可以从有限的例子中提炼出规律和知识来解释新情况时,就意味着你已经学会了它,并可以教授给别人。

如果把在初中的数学课上学到的思维用在实际生活中去,就是尽可能从身边有限的例子提取规律,然后验证规律,应对从没见过的新问题,以不变应万变,人有千条妙计,我有不变定规。这样想想,初中时枯燥的数理化学习是否变得很有趣也很有用呢?其中的区别在于,学习数理化时,老师直接把公式教授给你,你去解题,还有标准答案。

学习与社会生活

而离开学校走入社会,你要摸索的是社会规律和人性规律。社会和学校有着天壤之别,从学校迈向社会,是一个人羽翼丰满、力量强大的过程,在实际生活中从亲自踩坑,从坑里爬出来,到看别人踩坑,总结失败的原因。

你的题是千变万化的人和事,也没有标准答案,每一次的失败和成功都在修正或验证你的规律。你开始洞悉各种事物的因果关系,开始享受各种生命经历。
社会上的成人对于中小学知识持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学校教的东西根本没用,什么数理化,生活工作根本不需要解题、求证。高中的学习是为了上大学,有个好学历可以找到好工作或者考个公务员,从此过上安稳的生活。这类人就是世俗说的小镇做题家。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只有踏上社会才发现在中小学学过的东西非常有用,后悔自己当初为什么不好好学习。其实这两种人说得都对。区别在于前者仅仅是做题,把做题当作敲门砖,目的达到了,就没必要做题了,也不学习了;后者把做题的思维延续到生活工作中,受益无穷。

离开学校没有人教你了,学习任务变得模糊起来,没有考试,也没有标准答案,只有自己主动学习,解决问题,自我评估,要知道人是要“活到老,学到老”,学无止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