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交通部等四部门 / 违规收费2.5亿以维持运作
中国近年财政窘迫,许多政府部门以违规手法取得财政收入来源。近日,中国审计部门发布最新报告,揭发多个部门包括教育部、交通运输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和市场监管总部等四个部门违规经营收费牟利达2.5亿元。
问题金额高达226.26亿
中国审计署在2024年第1号公告中显示,于2023年11月至2024年2月期间,审计署重点审计了41个部门所属的346家单位财政预算拨款项目,共计5824.04亿元。此次发现,各类问题金额达226.26亿元,其中部门本级金额问题36.29亿元(占16%),所属单位金额问题189.97亿元(占84%)。
中国审计署大楼(维基百科)
根据审计署的报告,有3个部门被发现以发言机会和安排媒体采访作为条件,在222个活动中向参与论坛的机构单位收取1.67亿元费用;有13家部门所属单位涉违规与社会机构举办培训,共取得3.47亿元等。
利用政务数据牟利成为新苗头
另外,审计部表示,利用政务数据牟利已成为新苗头。报告显示,有4个部门所属的7家负责运行和维护系统运作的单位,在未经审批下,把应该有序开放的全国性政务和公共数据变成需要收取费用的服务,通过13个系统数据对外收费2.48亿元。利用政务数据牟利的部门包括:交通运输部从2018年至2023年共收取1.45亿元,仅在2023年已收取5183.37万元;教育部滥收费用达5865.7万元;工业和信息化部涉收取的费用达2447万元;市场监管总局过去5年也收取了2024万的费用。
中国人权律师吴绍平对《自由亚洲电台》表示,政务数据指的是通过各政府部门职能收集的数据,其范围很广,涉及民生所需的大量数据。
吴绍平表示,有很多资料依法都可以免费取得,但有法不依的情况,在国内一直存在着。每个部门只要有漏洞可钻,就会滥用权力,将权力变成金钱,增加部门的利益。
他透露,部门还会利用与第三方机构合作,提供要付费的信息调取服务,变相把民众的资料卖掉。“这样不仅可以逃避审计,而且在找寻合作对象的过程中也为官员制造贪腐的机会。”
经济学者司令表示,这次事件与以往不同,因为收取的费用不是落到官员的口袋,而是为部门赚钱。这显示各部门急需钱来维持运作。
财政紧张 监管机构“小过重罚”
近年来中国的财政紧张,公务员被降薪、欠薪,地方政府为了维持运作,唯有靠罚款增加收入。
“第一财经”根据近期各省份财政部门披露的2023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4年预算草案等,整理出目前已公开的16个省份2023年罚没收入情况和2024年收入预期。
其中广东罚没收入最高(338.4亿元),排名第二是江苏(241亿),第三是四川(183亿)。宁夏最低(12.6亿元)。
针对个体户等小微市场主体,监管机构多次“小过重罚”。2022年8月,陕西榆林,夫妇卖菜收入20元被罚6.6万元;2023年2月,福建福州,老农获利14元被罚10万;2023年6月,河南洛阳,卖菜大爷挣21元被罚款11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