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国神游•两宋风华 (40) —— 滚滚兵尘平地起 翩翩儒将一马来
(接上期)
前文讲述了在宋仁宗时期的宋夏战场上,为国捐躯的宋朝将领之悲壮事迹。本文继续为大家介绍这一时期武将的故事,但是现在要讲述的武将有点不一样。
前文说到的人物有郭遵、任福、王珪,要么是家里父辈、祖辈有军功,要么自己也是早年就隶身军籍。而本文要介绍的武将,本身不是行伍出身,而是饱读圣贤书,下马能赋诗、上马能打仗,这样的文武兼备的将才,称之为“儒将”。
大宋儒将在国家危难之时,能只身赴险,很有担当,完全置生死于度外。(公有领域)
说起“儒将”,历代都有,但是到了宋朝,就有了一个变化。宋朝自宋太祖、宋太宗开始,就重视文教,前文讲过,宋太祖大力擢用文臣,并鼓励武臣多读书,他曾说,我想让这些武将们多读书,以通晓治世之道。宋太宗也是如此,在前文中讲到,宋太宗曾让枢密使王显读书。枢密使是一朝最高的军事长官,王显是行伍出身,宋太宗跟他讲:你本来也是出身于儒学世家,但是你自小遭逢五代乱世,没有好好读书,今天你帮我处理军事机务,就得多读书,才能少犯错。众所周知,培养人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让武人读书这件事,经过宋太祖、宋太宗的倡导和努力,再经过真宗朝,一直到仁宗朝,才终于大见成效,也就是,“儒将”作为一个群体,开始出现在大宋朝的疆场上。
比如在康定元年夏人入寇延州时,三川口之战的宋军将领刘平。刘平本是将门出身,但是他本人好读书,最后参加科考,进士及第,成了一位文人。而他的履历中,在捕盗、平乱等方面,又常常显露出过人的智慧和胆识,可以说是文武皆备的人才。李元昊起兵后,朝廷对刘平寄予厚望。宋仁宗说,我知道你是将才,所以将边事重任委托给你,你一定要努力啊!宋仁宗对于刘平还有一个评价:“平,所谓诗书之将也。”其实就是说他文武双全,也就是“儒将”了。
刘平在三川口之战中被俘,之后,他的军事生涯也就结束了,所以知名度不算高。接下来要介绍的两位,则是知名度非常高的北宋名臣——韩琦和范仲淹。韩琦与范仲淹也都是进士及第,都是读书人。韩琦最后官拜宰相;范仲淹的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可谓家喻户晓。所以提起这两个人,大家都觉得他们是有名的学士、文臣,其实他们同时也是优秀的将才。
前面提到刘平兵败三川口,之后夏人虽然没有顺势打下延州,但是攻破了很多周边的军寨,延州岌岌可危。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韩琦和范仲淹临危受命,走向宋夏战场。特别是范仲淹,他是主动请缨,出知延州。
范仲淹在延州可谓治兵有方。在他之前镇守延州的知州叫范雍。范雍把士卒分为三部分,总管领万人,钤辖领五千,都监领三千。敌军来犯,官职低的先上,也就是都监先上,然后钤辖,最后是总管。范仲淹到延州后一看,这种打法肯定不行,于是他就大阅州兵,共得一万八千人,范仲淹把他们分成六部,每部三千人,根据敌人多寡,让他们轮番出战迎敌。
西夏人一看,这位范知州比前一位范知州大为不同,很会用兵,就互相告诫说,不要再打延州的主意了。
范仲淹不仅会用兵,还特别擅长防御。当时,塞门、承平等军寨已经在此前与西夏的交战中被毁,于是范仲淹采用种世衡的献策,修建青涧城,对于抵御西夏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范仲淹又新修承平、永平等十二处军寨,又相继收复了一些失守的军寨。在他的努力下,战后残局重归平静,于是羌人、汉人百姓又相继回到家乡。非常值得一提的是,范仲淹对于宋夏战争的考虑,不是只着眼于战争本身,他还非常重视民族关系的协调。范仲淹后来被调去知庆州,他到任后,第一件事就是解决羌人的问题,对羌人恩威并用,最后诸羌酋长都愿意听其号令,为北宋所用。羌人对范仲淹很爱戴,因为当时范仲淹的官职是龙图阁直学士,所以羌人们都称他为“龙图老子”。
当时范仲淹在延州治兵有方,夏人放弃了对延州的攻打,转而于九月攻打三川寨。韩琦派环庆副总管任福领兵七千人,声称巡边,实际上,连夜向西夏白豹城进发,第二天天亮之时就攻克了白豹城,焚烧了夏军屯粮等军用物资,得胜而还,有力地牵制了西夏对北宋的进攻。
所以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来,韩琦与范仲淹用兵风格不同,韩琦喜欢主动出击,范仲淹更擅长于防守。
由于韩琦和范仲淹的到来,夏人的强势进攻暂时被遏制住了。但是到了第二年(庆历元年),两人在战略上出现了分歧。当时陕西经略安抚使夏竦向宋仁宗提交了应对西夏的攻守二策,宋仁宗选择了攻策,也就是主动出击。在这个问题上,韩琦是主张主动出击的,但范仲淹则是倾向于守策,也就是以防御为主。
二人分别上书陈述攻守利弊。但是尚未有明确定论的时候,李元昊再次大举来犯。韩琦派任福前去迎战,接下来就发生了好水川之战,主将任福等一众将领都战死疆场。
其实当时的责任并不在韩琦。李元昊在发兵前,曾假意请和,请和书是送到了范仲淹那边的,但是韩琦听说后,一眼就识破了李元昊的计谋。于是不但没有放松戒备,反倒是加强了守卫。李元昊发兵后,韩琦也迅速分部诸将,前去迎敌,他再三告诫任福,不要贪功冒进,如果违反命令,就是打胜了,也要问罪论斩。
他之所以这样严厉告诫任福,就说明,一来他对如何与夏人作战,非常清楚;二来,他对宋军可能会犯的错误,也有所预料。也就是说,如果任福真的按韩琦的计划来打,可能会是另一个结果——大胜而还。当然,历史已经过去,这种可能已经不再了。任福的兵败,不仅对韩琦是一个打击,包括对韩琦所主张的攻策,也是一个否定,所以之后宋朝就转入了范仲淹所主张的守策,来应对西夏。
虽然韩琦与范仲淹曾经在攻守问题上有所分歧,但是这些纯粹只是意见之争。接下来,二人仍然同心协力,镇守在宋夏边境上。二人在军中名望很高,将士乐为其用,朝廷也非常倚重他们,所以时人合称他们为“韩范”。由于两人号令严明,爱护士卒,对于羌族人,能以恩信待之,于是羌民感恩畏威。当时边地流传着一首歌谣:“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胆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回想大宋朝的儒将们,他们饱读圣贤之书,胸怀报国之志,运筹帷幄,驰骋疆场。是他们在国难当头的时候,挺身而出,在宋夏的战场上独当一面。正如本篇标题所云:“滚滚兵尘平地起,翩翩儒将一马来”。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