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三层境界
韩愈在《师说》中提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可只有真正进入教育行列的人才知道,业可授,惑易解,可道却难求。
虽然说教育不分贵贱,但却有境界之分。而教育的三层境界,则分别是谋生、谋智和谋道。
(123RF)
谋生
教育的第一层境界是谋生,这也是教育最功利的层面。
为什么家长那么急于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为什么孩子那么焦虑,想要考一个好大学?最直接的原因,无非就是想让孩子将来找个好工作,能靠自己的力量谋生。
更重要的是,教育不仅能让我们得到谋生的方法,而且能让我们有更多的选择权,选择更喜欢、更有意义的谋生途径,而不是为了三餐果腹被迫谋生。
就像龙应台的《我为什么要求你读书》里说的:“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拥有更多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
可见,教育的第一层境界是教会我们谋生,而且能让我们自由地、有选择地谋生。当我们能够选择更有意义、有价值的工作时,我们就能获得更多的尊严感、成就感与幸福感。
谋智
教育的第二层境界,是谋智。
人类除了穿衣、吃饭等基本的生存需求,还有智力提升、知识精进的更深层需求。而教育可以让我们亲近智慧,远离愚蠢。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智”指的是智慧,而不是知识。而智慧与知识是不能等同的。如若可以,我们就不会见到这样的情景:一个有博士头衔、出版过几十本著作的“学者”认为,大饥荒时代饿死人其实是“营养性死亡”。
当教育上升到谋智的境界,就绝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背诵多少篇古诗词,读过多少本名著,也不是简单地让学生知道多少条数学公式,多少个化学方程式,而是要提升学生思考的能力。
举个例子,教育应当让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1941年,哈佛大学教授爱德华第一次提出了批判性思维这个概念。他声明批判性思维应该具有三个特质:
1,倾向以审慎的态度思虑议题和解决难题。
2,对理性探索与逻辑推理的方法有所认识。
3,有技巧地应用上述的方法。
也就是说,好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无论接受任何信息,都应该学会辨识、质疑、论证,而不是偏听偏信。而这,也就是陈寅恪先生所希望培养的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人。
再举个例子,教育应当让学生获得成长型思维。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认为,任何能力和技能,都可以通过后天努力而得到发展。他们更乐于接受挑战,并且积极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技能。
在今天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每天都要快速地更新。学校里学到的知识,也可能很快会被时代淘汰。因此,教育必须坚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信念,只要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并教会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他们就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岗位不断吸收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最终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
谋道
教育的第三层境界,是谋道。
孔子曾说:“君子不器”。这句话的意思是,要成为君子,就不能过于追求功用,而昧其道。
教育不能光教给学生专业技能,更要教会他们明辨是非善恶,尽己所能坚守正义,创造真善美。
光培养“器”,而不注重“道”的教育,有可能会走上邪路,而这样的例子也屡见不鲜。
2018年,武汉陈某成立了“武汉鸿德睿智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招聘了多名股票讲师、业务员,通过引导股民成为他们公司开发的手机APP用户,骗取股民投入的炒股资金,高达300万元。而陈某招聘的员工中,大部分人拥有本科甚至研究生学历,也明知道自己在从事诈骗活动,但无一人主动辞职。
2001年,北京海淀区警方破获首起依靠网络组织的卖淫嫖娼案。令人震惊的是,案件中拉皮条者以及40余名落入法网的嫖客全是本科以上学历,其中竟然还有硕士、博士学位获得者。
当然,会走上犯罪道路的人毕竟是少数,还有更多有“智”无“道”者,成为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钱理群教授就曾评价道:“这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最善于利用体制的力量,最大限度地获取自己的利益,成为既得利益集团的成员。这样的人,一旦掌握了权力,其对国家、民族的损害,是大大超过那些昏官的。”
遗憾的是,在我们现有的教育体系里,常常把最重要的谋道给忽略了。假如一个老师,总是过分重视成绩,总是把成绩当成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准,那么久而久之,孩子自然也会变得功利。同样的,假如孩子的家长,总是从个人偏执的好恶出发评价社会现象,那么久而久之,孩子在看待社会时,也会陷入片面。
因此,作为教师和家长,我们必须做好自身,只有我们自己成为有正确道德判断力和责任感的人,我们才能更好地影响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