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国神游·两宋风华 (2) —— 天命有归 大宋开国
(接上期)
陈桥兵变 黄袍加身 赵匡胤建宋代周
有了前文所述的基础铺垫,赵匡胤又是如何走出建宋代周这关键一步的呢?这个就要从周世宗柴荣去世说起。
后周世宗驾崩,年仅7岁的后周恭帝被扶上帝位,一班老臣悍将立于殿下。五代之世,内有藩镇割据,外有契丹来犯,天下动荡,频频易主。所以这个时候的后周,可以说是主幼国疑,人人心照不宣的是,新登基的小皇帝并不是他们所期待的可以安定天下的英主。
宋太祖赵匡胤(公有领域)
之后的几个月还算平静,但是未必不是一场巨变前的沉寂。11月,镇、定二州传来契丹来犯,边境告急的消息。朝廷就派时任殿前都点检、归德节度使的赵匡胤率兵御敌。
大军于显德七年(公元960年)正月初一出发。先头部队刚出发的时候,京城就有传言说:“将以出军之日,册点检为天子。”意思是大军出发的时候就是点检做天子的时候。
到了初三,军中有一个叫苗训的人,此人通晓星相,他看到太阳之下还有一个太阳,正是天下易主之象。苗训心有所感,对身边的人说:“此天命也。”
当天晚上,队伍到达陈桥驿,在此驻营休息。正所谓天命所在,人心所归,当晚众将士们就相聚商定,要先拥立赵匡胤为天子,然后再去北征。于是,天快亮的时候,就发生了我们都熟悉的故事——“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众将士们群情激昂,他们把一件黄袍披在赵匡胤的身上,高呼万岁,一定要让他做皇帝。赵匡胤就问他们说:“我有号令,尔能从乎?”意思是你们能听我的命令吗?诸将回答:“愿听命。”
这个时候,赵匡胤就与将士们约法三章:一是不得惊犯周太后和周恭帝;二是不得侵凌周朝大臣公卿;三是不得抢掠朝廷府库和士庶之家。
现在说起这三条,我们可能觉得这也没什么,古时的明君贤主都是这样啊!其实,我们如果回到那个历史背景下看,就会看到赵匡胤能说出这三条来,很不简单。因为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不是太平盛世,而是五代乱世,每次改朝换代都会发生血腥兵变,在社会上造成动荡,殃及百姓。
此外,由于五代时,从帝王到大臣,多出身行伍,而帝王本身也常常是武人所拥立的,所以武将一向恃功而骄,有的就放纵士兵劫掠;一些武将甚至觉得,这是他们犒劳士兵的一种方式,是理所应当的。而赵匡胤一上来就在扭转五代以来最大的社会问题,就是说,人最难得的是他能够从他所处的时代中跳脱出来,特别是在一个乱世中,世风日下,他却能够逆流而上。
所以说,赵匡胤向将士们提出的要求是之前没有人提出过的,他对将士们说:“你们要是不答应我,那我也不能做你们的皇帝。”众将都领命再拜,这个时候,大军才掉转马头,返回京师汴梁。
正月初五,宋太祖受禅登基,改元建隆。因为他曾经做过归德军节度使,而归德这个地方,它的原名其实不叫归德,这是后来改的名。在被更名为归德之前,它的原名一直就叫“宋州”。所以,一切都如当年的归德僧人所预言的那样——“不二十年,当有帝王由此建号”,宋太祖就是以宋州之名,建国称号为“宋”。
以武止戈 顺应天意民心
以上就是宋太祖赵匡胤建宋代周的故事。
说起这段历史,“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是个耳熟能详的段子,当我们从历史中截取这个片段来看,会觉得这个场面很具有戏剧化色彩;但如果我们把这个片段放回到历史中去,就会看到它是有其背景与原因的。比如:陈桥兵变,其实并不是意外。五代之世,篡乱相寻,都是通过兵变政变,新朝取代前朝。
所以当后周世宗柴荣去世,剩下一个小皇帝主政天下的时候,人们很自然的就会觉得:现在兵荒马乱、内忧外患,这个小皇帝并不能让他们信服。他们就会去寻找他们所认可的人选,而这个人也一定是一个众望所归的人才行。赵匡胤就符合了这个条件。
那再说黄袍加身,也是有先例的。周太祖郭威建周代汉时,就是士兵哗变,将一面黄旗披在郭威身上,表示要拥立他做皇帝,赵匡胤也是如此。所以,关于赵匡胤建宋代周的过程,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可谓是形势使然。
所以要说起这些,是因为历史上一些史家习惯用儒家观点去衡量,认为赵匡胤是篡周,认为他得国不正。但是如果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其实并不需要过分纠结于此。
因为赵匡胤建宋代周,其实与他之前的五代之世每次改朝换代都有根本的不同,那就是赵匡胤是以武止戈,以战止乱,从而结束乱世,开启治世。
又如:武王伐纣,以武止战,从而结束商末乱世,开启大周治世。这就是顺天意,尽人事,得民心,这一点才是更值得我们关注的。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