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主义的终结? 美国对外征收对等关税

发表:2025年04月11日
本报综合报导

4月2日,美国总统川普在白宫玫瑰园正式公布其筹划已久的“解放日”计划,宣布了迄今为止最广泛的关税措施。他表示,美国将对所有贸易伙伴征收10%的关税,并对数十个被美国政府认定为对美贸易不公的国家加征两位数的“对等”关税。此举将全球市场推向紧张,也引发了投资者的避险情绪。

美国总统川普(Andrew Harnik/Getty Images)
美国总统川普(Andrew Harnik/Getty Images)

川普的底气何在?

有人不禁要问,美国对各国征收巨额关税,那这些国家不也可以祭出反报复措施?以一国之力对抗全球,川普的底气何在?

事实上,美国人口仅占世界总人口的不到5%,但其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却极为突出,其消费占全球的25%-30%左右,大家自然都想挤进美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

美国以其巨大的消费能力和庞大的市场规模,在全球经济和市场中,扮演着甲方的角色(在商业交易中,甲方即买家,乙方即卖家)。这或许就是川普的底气所在。

两阶段征税方案出台

根据川普公布的方案,美国从4月5日起对所有进口商品统一征收10%的基础关税。

随后,自4月9日起,美国将对被视为“最严重违规者”的国家加征更高比例的附加关税,其税率介于11%至50%之间。来自欧盟的商品将面临20%的关税。而来自中国的商品将被课以34%的关税,若加上川普此前已经对来自中国的所有进口商品征收20%的关税,累积税率达到了54%。

川普表示,这些税率是依据其团队评估的“关税与非关税壁垒”得出。川普一度将自己的关税策略描述为“仁慈的”,他解释说,美国政府对其它国家征收的税率仅为按这些国家贸易行为计算后得出的应征税率的一半。他强调,自己本可开征更高税率,但选择了“友善的互惠”方式。

这项关税政策的法律基础源自1977年通过的《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案》(International Emergency Economic Powers Act)。川普将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以长期贸易逆差为由动用该法案赋予的权力推动关税措施落地。

打击非关税壁垒贸易

与以往主要针对商品关税不同,川普此次明确将“非关税壁垒”纳入整治重点。这些壁垒包括货币操控、增值税、出口补贴、技术性贸易标准、农业限制等。

白宫一名高级官员对媒体表示:“我们与每个国家的贸易逆差,正是所有不公平贸易行为的总和。我们这次的关税,就是基于这一总和进行的定制化设计。”川普说:“对那些呼吁保护主义的国家,我要说,你们先取消自己的关税,拆除你们的壁垒。”

振兴美国制造业

4月2日,川普再次重申这些对等关税将使“美国工业重生”,他将这一天形容为“解放日”,是美国工业重生和国家命运重新掌握的日子。他对所有抱怨的公司或国家表示:“如果想让你们的关税税率为零,那么就在美国生产你们的产品。”

有评论表示,这意味着美国对过去几十年推动经济发展全球化支持的落幕。

国家主义对全球化的挑战

旅美中国经济社会学者何清涟表示,川普上台后接手了36万亿美元巨额国债与逾1.2万亿美元贸易逆差这个财政与贸易双赤字的摊子。其实,美国除了以奥巴马为代表的全球主义者之外,还有“美国独行”这一被全球主义压制了几十年的国家主义传统,川普的解放日关税,实际上就是国家主义对全球化的挑战。

川普的“对等关税”要求,是对克林顿总统任期内成立WTO(世界贸易组织)的大逆转。克林顿号称“全球化第一推手”,为了推动全球化进程,将关贸总协定改为WTO,其基石是“最惠国待遇”原则。根据这一规则,成员国需对所有成员实行统一关税。但在实践过程中,很多国家还有非关税壁垒,各种贸易保护措施不断推陈出新,事实上只有美国市场才算是真正门户洞开。

川普指责各国都在占美国的便宜,因为WTO框架下发展中国家可以合法享受差异化待遇,如印度、巴西等新兴市场为保护本土产业,关税普遍高于美国。就连欧盟各国向美国产品征收的关税也远高于美国对欧盟同类产品的关税。例如,美国此前对欧盟汽车征收2.5%的关税,而欧盟对美国的汽车关税高达10%。

川普宣布实行“对等关税”之后,日、韩、德、墨、加这五大对美汽车出口国已经提前进入“危机模式”。

北京宣布一系列报复性措施

4月4日,北京针对美国出台了一系列的报复措施,包括对美国所有商品加征34%的关税、将27家美国企业列入“出口管制”清单等等。分析认为,中共并不是不急于与川普谈判,目前采取报复手段主要有两个目的。

旅美政经观察人士秦鹏表示,第一个要对内显示政策强硬,对内加强统治是中共的第一目标。第二个,它可能也想通过这种方式,作为进一步谈判的一个砝码。时事分析人士唐浩表示,北京最后会走上谈判桌。第一是中国经济陷入通缩困境,民间消费力紧缩,没有太大的市场购买力可以吸引外资外企;第二是中国去年出口了4400亿美元的商品到美国去,贸易逆差创新高,但是去年中国从美国进口的贸易份额占比只有6.3%,中国企业对美国市场的依赖是远高于美国企业对中国的依赖。

多国愿意和美国谈判

川普的关税大棒一边抡出去,一边自己在做正向引导。4月4号,川普次子埃里克打了个广告:意思是说,如果是我,先来和美国谈关税的是有好处的,最后一个来的肯定要倒楣。而川普在空军一号上对记者表示:很多国家已经打电话来要求谈判了,其它国家你们看着办吧。

截至4月5号,各国已经开始在川普关税战中站位:除了中国报复硬抗外,以色列、阿根廷、越南和印度已经或者答应取消对美国的关税,属于率先妥协,寻求合作的国家;墨西哥、澳大利亚、英国、韩国、日本等表示不会报复美国,愿意和美国谈判;欧盟喊着要报复,但表示愿意先谈判。不过,加拿大宣布局部报复反击,对部分从美国进口的汽车课征25%的关税。

4月4日,中国经济学家付鹏把关税比喻成招标和投标。他认为:川普现在就像是在招标,可以把招投标的价格比做现在的关税上限,其实就是投标企业的最低报价。这一门槛一旦设立,有意参与投标的供应商就必须和采购方就供应条款进行谈判。各国将围绕这些条款与甲方进行深入讨论,以寻求共识。当然,如果选择掀桌子不参与这场谈判,那么在某种程度上已经等于放弃了这次招标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