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国神游•两宋风华 (50) —— 仁祖治世仁风被 三百余年天下安

发表:2025年04月16日
文/元熙

(接上期)

之前我们讲到宋仁宗一朝是北宋文明的全盛时期,人才济济。那么仁宗皇帝本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说起宋仁宗,很多人对他的印象是,好人一个,但是耳根子太软,没有主见,优柔寡断。其实呢,一个盛世的出现,一定与执政者有最大、最直接的关系。所以仁宗皇帝不会只是一个懦弱的老好人而已,只是今天的我们对他并不熟悉。不妨来看看,古人眼中的仁宗皇帝是什么样子的。

宋仁宗一天夜里突然觉得腹中饥饿,想吃烧羊,但还是忍住了。(公有领域)
宋仁宗一天夜里突然觉得腹中饥饿,想吃烧羊,但还是忍住了。(公有领域)

历史上对仁宗皇帝的评价很高。北宋名臣范祖禹说:“我国家之有天下,强不如秦,富不如隋,形势不如汉,土地不如唐,所恃者人心而已。太祖基之,太宗、真宗培之。至我仁祖四十二年,深仁厚德,渗漉天下。”再比如,南宋名臣吕中这样评价仁宗:“以宽厚待民,以恩礼待士夫,而以至诚待夷狄,故熙宁以后民不敢怨,靖康之时民不忍叛者,皆我仁祖之功。”

从这些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到,仁宗皇帝作为一代盛世之君,人们对他的肯定,对他的褒扬,是可以与太祖、太宗、真宗并列的,评价非常之高。而仁宗皇帝之所以获得这样高的评价,是因为他的确是一位非常有德行的帝王。我们知道,作为帝王,首先是道德之表率;而所谓道德,首先是敬天。因为在古人看来道德是有根源的。根源就来自于天,天道、天法,离开了天道天法,道德就成了无根的空洞口号。所以帝王作为道德之表率,首先亦是敬天之表率。举个例子,庆历七年春,天大旱,宋仁宗到太乙宫祈雨。这一天太阳很大,宋仁宗命人撤掉御盖(就是帝王出行时,上方像伞形的可以遮阳的东西),以示虔敬之心。祈雨回来后,就天降大雨。可以说天人感应,速如影响。

宋仁宗(公有领域)
宋仁宗(公有领域)

庆历八年(1048年)春夏之际,阴雨连绵,仁宗皇帝减膳蔬食,每天向上天祈祷,如果雨不停,就断食绝水,不吃不喝,希望能够通过这个办法,把这场天灾移到自己身上来。而且仁宗皇帝虽然这样向上天祷告,但他不想有求名之嫌,不想被人误以为是求名,所以当时并没有跟别人讲。直到灾情过去之后,仁宗皇帝才把这件事讲给辅臣听。

皇佑四年(1052年)的冬天,久旱无雪。仁宗皇帝很自责,觉得是自己没做好,于是上天降灾于下土。辅臣们看到仁宗皇帝整日忧形于色,也都纷纷自省,认为是自己没有很好地协助天子治理好国家,于是纷纷引咎请辞,希望给更为贤能的人让路,让这样的人来更好地辅佐天子。但是仁宗皇帝却说:“是朕诚不能感天而惠不能及民,非卿等之过也。”意思是,不是你们的错,是我没做好,我对上天不够虔诚,我对百姓不够仁惠。由于仁宗皇帝能够虔心反省,不委过于人,精诚所至,当天晚上,天降瑞雪,大旱得解。

以上是一些关于仁宗皇帝敬天的故事。由于他能虔心敬天,也必然在平时注重道德修养。那么他贵为天子,在日常生活中又是如何要求自己的呢?有这么一段故事,明道年间,也就是仁宗初亲政不久,有一次他跟宰相吕夷简说:“朕日膳不欲事珍美,衣服多以缣缯为之,至屡经浣濯、而宫人或以为笑。太官进膳,有虫在食器中,朕掩而不言,恐罪及有司也。”意思是,我平日里对饮食不要求什么珍馐美味,衣服也只是普通的衣料,都洗旧了也不换,有时连宫人都笑他。一次太官进上膳食,有虫子在食器中,我只当没看见,因为不想让掌管御膳的人受到责罚。

还有一段故事,一天夜里,宋仁宗突然觉得腹中饥饿,想吃烤羊,但还是忍住了,没有让御膳房去做。侍臣就奇怪啊,您想吃什么就吃啊,为什么不吃呢。仁宗回答说“比闻禁中每有取索,外面遂以为例。诚恐自此逐夜宰杀,以备非时供应。则岁月之久,害物多矣。岂不忍一夕之馁,而启无穷之杀也。”意思是说,近来听说,宫里要吃什么,外面可能就要经常准备什么,以随时供应。要吃烤羊,那可能每天晚上都会有人宰羊杀羊以备不时之需,这样时间一久,就会有很多生灵被伤害。仁宗说不能因为忍不了一夜之饥,而开启这么大的祸端。

从这些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做为北宋盛世之君的宋仁宗,堪称敬天重德之表率。他虽然富有四海,在生活中却拥有一颗平常心,能够恭俭自律,仁及鸟兽,是一代明君。

嘉佑七年(公元1063年)十二月庚子,宋仁宗召辅臣、近侍、台谏官、皇子、宗室等会于天章阁,观太祖、太宗御书,又设宴群玉殿,与群臣高会。席间,仁宗皇帝的心情似乎格外好。四个月前,他刚将濮王之子赵宗实立为皇子,改名为赵曙,做为大宋江山的继承人。由于仁宗皇帝一直没有子嗣,所以储君人选一直是压在他心上的头等大事,一直悬而未决。几经波折之后,现在终于尘埃落定,祖宗基业有所托付,这对于仁宗而言,可谓再无牵挂。他对群臣说:“天下久无事,今日之乐,与卿等共之,宜尽醉勿辞。”又将宰相韩琦召到御榻前,特别赐酒一卮。说起韩琦,我们之前讲宋夏战争,讲庆历变法时,都讲到过韩琦。韩琦拜相是在嘉佑三年六月。他拜相之后,在仁宗立储的问题上一直在尽力推动促成。之前有范镇、包拯、司马光等一众大臣为立储之事进言,但仁宗还是举棋未定。最后韩琦拿了一卷《汉书●孔光传》献给仁宗,并说:“成帝无嗣,立弟之子。彼中材之主,犹能如是,况陛下乎。”意思让仁宗效法汉成帝,自己没有子嗣,就立兄弟之子。又说:“愿以太祖之心为心,则无不可者。”意思是当年宋太祖虽然自己有子嗣,但却能够立君以贤,将皇位给弟弟太宗。如果能有这样的胸怀,就一定能选出合适的皇位继承人。于是在韩琦为首的一众大臣的进言下,仁宗皇帝终于选定了宗实为皇子。所以,此时,不只是仁宗皇帝心情大好,在座的群臣们也都因为皇储问题得以解决,而松了一口气。于是君臣之间,上下和洽,畅言欢笑,在这样一个美好的冬日里,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

不过,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这一场热闹繁华竟成为仁宗皇帝与他的臣子们最后的一次欢聚。转过年来,一入二月,仁宗就病势沉重,于三月驾崩。元人修宋史,对仁宗的评价是“仁宗恭俭仁恕,出于天性”、“忠厚之政,有以培壅宋三百余年之基”。说起来,宋仁宗之所以在去世后被尊为仁宗、仁祖,正是因为他天性仁厚,在位四十二年,能够以仁德治天下。正如我们这一篇标题所云:“仁祖治世仁风被,三百余年天下安”。

(未完待续)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