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国神游•两宋风华 (49) —— 仁宗一朝多佳士 光耀两宋演文华
(接上期)
上篇我们说到,宋兴八十载,一批大师级学者的出现,首先在教育、学术领域,拉开了文明盛世的大幕。这一篇我们就继续为大家介绍仁宗一朝各个领域的文化名人。
我们知道宋朝的学术风尚,主要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尊道,一个是发明义理。这种学术风尚并不是说仅限于理学,其实在文学、史学等其它领域中也都有体现。

宋仁宗一朝,各领域文化名人辈出。(台北故宫博物院)
文学方面,我们知道,宋初承袭晚唐五代以来的文风,格调卑弱,词藻浮艳。对于这种文风,当时的一批文学之士都表示反对,他们向慕唐代韩愈的古文运动,主张文以载道,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文章要有正向的内涵。但是这种反对声音又演变成了一种矫枉过正,比如,当时太学生中流行起了一种艰涩险怪之文风,被称为太学体。直到欧阳修的出现,他既反对文风浮薄,也反对文风艰涩。而且他自己就是一位文学大家,所以,他的主张就很有影响力。此外,他曾任知贡举,负责科举考试,他就把他的文学主张、文字审美应用到取士标准中来,这就从实质上有力地扭转了读书人的文学风尚。当然这件事现在说起来容易,当时做起来,阻力是相当大的。
因为这种险怪文风起于太学,很多这样的人又考中了进士,进入朝中,所以这种文风就很有市场,形成了一种势力。但是欧阳修在面对这一切的时候,非常敢做敢为,“时所推誉皆不在选”。意思是,名气大的,时人所推重的,他都一概黜落不取。我们知道读书人比较容易心高气傲,古今皆是。所以,当时很多被黜落的学生,非常不服气,就乘着欧阳修早晨上朝时,聚在一起在街上堵着他,拦在他的马前抗议,搞得街上巡逻的士卒,都得跑过来维护秩序,可以想见当时的场面之混乱。但是,欧阳修认准的事一定会做到底,所以从这以后,学者文风开始渐渐转变。
再说说史学方面,宋朝史学成就很高,史学著作也很丰厚。大文豪欧阳修不仅是文学大家,还是史学大家。欧阳修编撰了两部史书,一部是《新五代史》,一部是《新唐书》。对于历史,欧阳修的态度是“春秋因乱世而立治法,本纪以治法而正乱君”。可以看出,欧阳修对待史学与他在文学上的态度是一致的,也同样强调载道之用,效仿春秋笔法,讲究一字褒贬。
当然,任何事情都是有利有弊,对于欧阳修的治史风格,有学者持不同意见,一方面是觉得这种春秋笔法难免带入主观偏见,造成对史实的论述不够客观。另一方面是认为《新五代史》,其中一些史实的记载过于简略,从而影响了其学术价值。这是一些不同的观点。
刚才我们说过了文学和史学,说到文学时,主要是从文章文风,古文运动这个角度来讲的。文学包涵的具体内容很多,诗、词、散文等等,那么什么东西最能代表宋朝文学,最能反映宋人风貌呢?我觉得应该就是宋词,所以宋词是必须要特提一笔的。宋词的大家实在太多了,他们中很多人都出现在仁宗朝。宋词第一人,非苏轼莫属,也是出现在仁宗朝。我们先从苏轼讲起。
宋初词风,与诗风文风一样,都是承袭晚唐五代以来的浮薄艳丽,但是词与诗文还有不同。诗文流于浮薄艳丽,只是在晚唐五代这个时期的一个暂时现象,而在之前并不是这样,但是词则不然。词开始的时候就是浮薄艳丽的,或者是多写离愁别绪的,好像只有这样去写,才叫词,无论谁来写词,也都要这样去写才行。当然这个是与词的功用有关,因为词是可以唱的,每一首词牌都有调,所以词是被用来在席间尊前演唱的。因为是干这个用的,所以词这种东西就有一个定格,一个套路。
举个例子,当时有两部前人词作的合集,一部叫《花间集》,一部叫《尊前集》,那我们从这个名字就可以知道这些作品大概是在一个什么样的氛围下创作或者是演唱的,所以其文风也必然是这个样子的。但是,苏轼的出现,彻底地改变了这一切。他完全跳出前人的套路,他把词这种既有的文体带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境界、新高度。所以,说词,必言宋词。宋词才是词最美好,最惊艳,最应有的样子。
那么苏轼写出来的词是什么味道呢?我们先来看看苏轼之前的名家名句。比如晏殊,他是仁宗朝的宰相,被称为宰相词人。他的名句“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还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真的很美。再比如,柳永的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他们的句子都很美,但意境都相仿佛。而苏轼写出的词是什么样子呢,时人对苏词的评价是:“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等等。可见,境界、气象全然不蹈前人旧迹。至于具体说苏轼的名句呢,就不举了,因为太多了。大家可以找一本苏轼的词集读一读,那里面从头到尾都是名句。
当然说起苏轼,又要说到书画艺术。苏轼是一个通才,一个多面手。论绘画,他擅长画墨竹以及枯木怪石,开文人画之先河。论书法,苏轼被列为苏、黄、米、蔡宋四家之一。宋朝四大家中的另两位黄庭坚和蔡襄也出现在仁宗朝。
除了学术、艺术,仁宗一朝的技术方面也很有成就。如印刷技术被更为普遍的应用。这对于文化传播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仁宗朝以前,书籍的流传主要还是靠手抄,所以数量自然就少。但仁宗以后,翻刻的书籍越来越多,就非常便于学者的学习。而且还有一个人要特别一提,就是毕升。毕升发明活字印刷就是在仁宗朝,这对于整个人类文明史而言都意义非常。毕升的活字印刷术后来传入东亚、中亚、欧洲,对于世界文明的传播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此外,还有一位通才一定要提到,他精通天文学、数学、医学等多个领域,是一位有如百科全书式的大家,他就是《梦溪笔谈》的作者沈括,也是在仁宗朝时初入仕途的。
总之,仁宗朝的文化成就非常高,我们只是非常简单地,非常粗略地做了一些介绍。这一篇,包括我们上一篇讲到的文化名人,他们都是在仁宗一朝陆续登上历史舞台的,是他们共同缔造了两宋的文明之光,正如我们这一篇标题所云:“仁宗一朝多佳士,光耀两宋演文华。”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