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养育孩子不“累心”

发表:2025年03月28日
文/勤勤

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对待孩子的哭闹和情绪,我们常常觉得很累心。太温柔,担心孩子不守规矩;太严格,又担心孩子心灵受到伤害。育儿中,“度”的把握尤为重要。

对原则性问题不商量,稳住情绪不吼叫,接纳自己的不完美,父母这样养育孩子才能不“累心”,成长中的孩子也能更活泼健康。

(123RF)
(123RF)

原则一:不商量  明确原则,坐稳父母的位子

爸爸独自带女儿,要去上洗手间之前,对四岁的女儿说:“你在这里自己玩,爸爸去上洗手间好吗?”然后女儿抬头看着爸爸,笃定地回答:“不好!”

本来出于践行“尊重孩子”教育理念的爸爸,想着万事要与孩子商量,真的没想到女儿会说“不好”。

马上话风就不对了,爸爸大声质问:“爸爸要去上洗手间,你怎么可以说不好呢?你在这自己玩,爸爸马上回来”。

接下来的画面不难想象,女儿嚎啕大哭;爸爸匆匆忙忙上完洗手间,急吼吼边冲出来,边嚷嚷:“你这个孩子自己玩一会都不行吗?爸爸就是去上个洗手间……”

尊重孩子,凡事要商量——这是很多父母育儿时的一个大误区,也是吼叫产生的一大诱因。

明明不需要跟孩子商量的事情,明明不需要孩子选择的事情,我们却“民主”地让孩子去选择。

对于特定年龄段的孩子,他们最喜欢说的就是“不、不好、不要”,而我们往往就被孩子“将了一军”,然后就被激怒了。

明智的父母,对于必须要做的事情,不用商量的口气;对于涉及原则的事情,没商量,孩子必须要遵守。

比如,洗澡的时间到了,要说“时间到了,要去洗澡了”,而不是说“我们去洗澡好不好”;过马路的时候,要说“来,妈妈牵着你的手”,而不是说“妈妈牵着你的手好不好?”;孩子在墙上画画,要说“不许在墙上画画”,而不是说“不要在墙上画画了好不好?”

很多时候,我们被孩子的“坏”行为惹得大发脾气,大吼大叫,其实是因为父母没能坐稳自己的“位子”。

拿孩子在墙上画画这件事情来说,不要只是商量:别画了好不好?而是给出一个替换方案:妈妈给你一张大大的白纸,我们在纸上画的画更漂亮。这样做首先让孩子意识到,不可以做什么;其次,父母要理解孩子是想“画”,而不是在“墙上”画。

育儿中的一大智慧,是需要明白什么时候“民主”,什么时候“集中”;温柔坚定设定规则,规则之内给予最大自由。

原则二:不吼叫  稳住情绪,做孩子的容器

一个朋友给我讲了一件事。某个周末早晨,儿子听讲故事节目,声音大了些。这时,女儿从卧室冲出来,冲着弟弟大吼:“你能不能关小点声音,吵死了!”

我怔在那里,恍惚中疑惑:是谁在吼叫?

女儿吼儿子的声音和神态,简直与我吼她的时候如出一辙。女儿口中冲出愤怒;儿子眼里满是受伤,紧接着大哭起来。

要照往常,我肯定“开吼”,加入家庭混合大战。可是从女儿的身上,仿佛看到了平时自己是怎么处理这类事情的态度,让我警醒。

养育儿女过程中,我们最常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道理都懂,真遇到孩子犯错了还是忍不住吼。

其实,这很可能是来自原生家庭的影响:因为我们小的时候,就是经常被父母吼着长大的。

而人一旦情绪失控,就最容易切换到自己最熟悉的模式,也就是心理学中所说的“应激反应”。

我们不喜欢曾经这样被对待,但不自觉地,面对孩子,我们也成了那个令自己讨厌的父母。

所以,面对孩子发火之前,在把以前父母吼我们的话脱口而出之前,我们需要学会给自己的情绪按下“暂停键”。

父母们要明白,吼叫是没有用处的,经常大吼大叫,常常还会带来负面的作用。

心理学中有个“超限效应”:哪怕再正确再有用的建议,说多了说频繁了,不但不会对其他人有帮助,甚至会让他人觉得自己的利益受损,进而做出“不正确”的决策。

父母对孩子经常大吼大叫,会形成两个极端:一是使孩子变得麻木,一是使孩子变得特别叛逆。

很多女性在当了母亲后,愈发地明白“温柔的力量”:力量不在于音量的大小,而在于我们能否坚定地表达自己的立场、向孩子明确地传递自己的期望。

父母都可以用温柔的力量去改变孩子,而不是用愤怒的力量去管教孩子。“威而不怒”才是为人父母的底气和自信。

原则三:不自责  接纳自我,做错了也可以补救

闺蜜懊恼地跟我说:“我昨天没忍住,又冲孩子大吼大叫了!”她满脸的后悔、自责和懊恼。我非常能理解她的感受。

在这个世界上很多父母都存在着发火、吼叫的问题,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其实,大吼大叫对孩子来说确实不亚于一场“摧毁”,但是,父母只要做好“灾后重建”,并不会对孩子造成伤害,反而会有一定的帮助。

这会让孩子看到“真实”的父母,明白“负面”情绪是怎么一回事,从而,帮助孩子在以后与人的相处中,更好地处理冲突和矛盾。

如果我们陷入到“我怎么又冲孩子吼叫了,我太后悔了,都没有勇气面对自己”的循环中,情况反而会变得更加糟糕。

深深的自责会导致一个人没有动力去改进。

明智的做法是“接纳自我”:我知道我之前这样做是不对的,但是我依然接纳我自己。只有懂得接纳自己,才有可能改进;承认自己做错了,决心下次会努力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