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药王”孙思邈济世救人 / 对症施法 妙手回春

发表:2021年11月27日
文/云中君

神传文化,笔者特意从浩如烟海的古典文献之中选取神医和神将们留在史书中的精彩故事,写成神传文化系列文章,以飨读者。 

中国古代有许多神医,例如华佗、扁鹊、孙思邈、李时珍等人,他们的医术不仅高超,而且还伴有功能,能够透过表层,看到身体内部发生疾病的原因。其中唐代孙思邈流传下来的神迹数不胜数。在医药界,孙思邈被后世誉为“千古药王”,旷世千古,上下五千年,无人与之媲美。 

孙思邈画像(公有领域)
孙思邈画像(公有领域)

淡薄名利  医术高超济世救人

孙思邈是隋唐时期古雍州华原人,(581年-682年)享年102岁。他七岁开始上学,每天能诵读一千多字。二十岁左右时,他喜欢谈论老庄和百家学说,也喜欢阅读佛经。

当时的洛阳总管独孤信见了他之后感叹地说:“这是一个圣童,只怕他器大识小,很难被任用。”后周宣帝之时,孙思邈以王室多变故的原因,去太白山里隐居了。

隋文帝辅政的时候传令让他做国子博士,他却称病不受。并对周围亲近他的人说:“再过五十年,应当有一个圣人出世,那时候我将助他济世救人。” 

五十年之后,唐太宗李世民即皇帝位,把他召到京城,非常感叹他的容貌之年轻,对他说:“看见你,我因此懂得有道的人实在应当受到尊重,仰慕,广成等神仙确实不是虚传。”

太宗再三要授给他爵位,他坚辞不受。唐显庆四年,唐高宗召见他,请他做谏议大夫,他再次坚辞不受。上元元年时,他托病请求还乡,高宗特赐良马给他,并把鄱阳公主的城邑赐给他居住。当时的名士,如宋之问、孟诜、卢照邻等人,都以师弟的礼节待他。 

他一生一边行医,一边采药,曾先后到过陕西的太白山、终南山,山西的太行山,河南的嵩山以及四川的峨嵋山等地。广泛搜集单方、验方和药物的使用知识,在药物学研究方面,他为后人留下了《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本巨著。这两部著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医学的百科全书,起到了上承汉魏,下接宋元的历史作用。

这两本书问世后,举世瞩目,流传甚广 ,甚至漂洋过海,日本在天宝、万治、天明、嘉永及宽政年间,曾经多次出版过《千金要方》。

                                                      上图:《千金要方》(又名《备急千金要方》、《千金方》),《千金翼方》。该两本书均收藏于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 两书均为北宋时期“校正医书局”校正影刻本,林亿主笔校正。两书宋代印本早已失传,但印版保存了下来。 此《千金要方》为日本嘉永2年(1849)江户医学根据北宋本影刻《备急千金要方》出版,后清光绪时期黄学熙得到书版,后于光绪四年重新印刷成此书。 此《千金翼方》为清光绪四年景元大德梅溪书院本。 《千金要方》共三十卷,二百三十二门,收集药方五千三百条。《千金翼方》共三十卷,共一百八十九门,合方、论、法两千九百余条。是《备急千金要方》的续篇,以补其不足,故名“翼方”。
上图:《千金要方》(又名《备急千金要方》、《千金方》),《千金翼方》。该两本书均收藏于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
两书均为北宋时期“校正医书局”校正影刻本,林亿主笔校正。两书宋代印本早已失传,但印版保存了下来。
此《千金要方》为日本嘉永2年(1849)江户医学根据北宋本影刻《备急千金要方》出版,后清光绪时期黄学熙得到书版,后于光绪四年重新印刷成此书。
此《千金翼方》为清光绪四年景元大德梅溪书院本。
《千金要方》共三十卷,二百三十二门,收集药方五千三百条。《千金翼方》共三十卷,共一百八十九门,合方、论、法两千九百余条。是《备急千金要方》的续篇,以补其不足,故名“翼方”。

孙思邈仙逝之后,人们将他隐居过的“五台山”改名为“药王山”,并在山上为他建庙塑像,树碑立传。每年农历二月初三,当地民众都要举行庙会,庙会时间长达半月之久。 

孙思邈崇尚养生,并身体力行。由于他精通养生之术,年过百岁而视听不衰。他将儒家、道家以及外来古印度佛家的养生思想与中医学的养生理论相结合,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养生方法。他的高超医术出神入化,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传奇的故事。 

施展神通  悬丝诊脉治愈长孙皇后 

唐贞观年间,太宗李世民的长孙皇后怀孕已十多个月却不能分娩,反而患了重病,卧床不起。虽经不少太医医治,但病情一直不见好转。太宗为此每日愁眉紧锁,坐卧不宁。他经大臣徐茂功推荐,将孙思邈召进了皇宫。

但是,在中国古代有“男女授受不亲”的礼教,太医给宫内妇女看病,都不能够接近身边,只能根据别人的口述,诊治处方。

由于孙思邈是一位民间医生,又穿着粗布衣衫,当然不能让他接近皇后的“凤体”。因此,他一面叫来了皇后身边的宫娥采女细问病情,一面要来了太医的病历处方认真审阅。

根据这些情况,他加以分析研究,就基本掌握了皇后的病情。然后他取出一条红线,叫采女把线系在皇后右手腕上,一端从竹帘拉出来,孙思邈捏着线的一端,在皇后房外施行“悬丝诊脉”。 

片刻之间,孙思邈就诊完了皇后的脉。原来,孙思邈施展了神通,仅依靠着一根细线的传动,就能轻易地诊断人体脉搏的跳动。没多大工夫,孙思邈便诊完了皇后的脉。吩咐采女将皇后左手扶近竹帘,看准穴位猛扎一针,皇后疼痛,浑身颤抖。不一会儿,只听得婴儿呱呱啼哭之声。

唐太宗大喜,欲留孙思邈在朝执掌太医院,但他不愿在朝为官,立志漂泊四方为众多平民百姓舍药治病,并撰写《千金方》济世救人。于是他向太宗陈述了自己的志愿,婉拒了太宗赐给的官位。

太宗不好强求挽留,御赐“冲天冠”一顶、“赫黄袍”一件、金牌一面、良马一匹和千两黄金、绸缎百尺。并大摆宴席,一来欢送孙思邈,二来庆贺皇后病愈生下皇子。但孙思邈拒绝了太宗赐给的黄金绸缎。

唐太宗十分欣赏孙思邈,后来还曾亲临华原县五台山去拜访孙思邈,并赐颂词一首。今药王山南庵内还留有唐太宗御道、“拜真台”、“唐太宗赐真人颂”古碑一块等。

对症施法  巧医唐太宗难病

贞观初年,唐太宗在一次抵御外寇入侵的作战中,被敌军困于一座山头之上。

唐太宗在山上的水潭饮水时,由于体困头晕,把他头上戴的龙纹玉饰映在水中的倒影看成是一条小蛇,此后总是疑心自己饮水时吞下了这条小蛇。待到班师回朝之后,他越想越觉得恶心,进而呕吐,竟成疾病。 

宫中太医用药几剂,均不见效。魏征只得请来孙思邈为他诊治。孙思邈见唐太宗面无病容,腹中并无异物。问清病因之后,他苦苦思索:蛇若吞进肚子,症状应更为严重,但现在只是幻觉疑惑,实为心理疾病。

于是孙思邈先给唐太宗开了安神之药,然后拿来唐太宗出征时戴的帽子,让人打来一盆水,再让唐太宗前来观看。唐太宗在盆里看见一条龙纹的倒影,恍然大悟,顿时消除了心中的疑惑,病也就痊愈了。

偶遇发丧  妙手回春 一针两命

有一次,孙思邈在出外诊的路上恰巧遇到了几个村民抬着一副棺材匆匆而过,细心的他发现从棺材缝里还在不断地往外滴着鲜血。

孙思邈看到血滴鲜红,善于思考的他瞬间明白棺材里的人可能还没死。医者仁心,看到这种情况哪有不管的道理,于是孙思邈上前询问情况,原来棺材里装的是一个“死于”难产的村妇。

孙思邈本想开棺查看情况,奈何村民一致认为村妇已经死了,死者为大,不能开棺。在孙思邈表明身份耐心解释许久后,村民瞬间有了些许希望,跪地请求孙思邈救救村妇。

在众人的帮忙下,打开了棺材。只见躺在棺材里的村妇脸色蜡黄,似乎没了生气。

孙思邈不敢耽搁,把脉过后迅速取出银针,分别刺入几个穴位,然后取出随身携带的药箱拿出几味中药,让随从抓紧熬制。

熬制完成后,在村妇丈夫的帮助下给村妇喝了一大碗药汤。接下了就陷入了煎熬的等待,村妇的丈夫坐立不安,一直在来回走动。孙思邈见状安慰道:“你且放心,再过一袋烟的功夫你夫人就会醒的”。

果不其然,突然间众人听到了婴儿的啼哭声,丈夫见状大喜,赶忙过去查看,他夫人已经生下了一个大胖小子,并且明显地已经醒了过来。

看到这情形,丈夫赶忙跪下说:“您救了我们一家三口,不知该如何报答。”

孙思邈只是摆摆手说道“救人乃是我的本分,你们不必感谢,赶紧把人送回去好好休养吧”。说完孙思邈就带着随从继续赶路。

虎守杏林  串铃“丁零丁零”传后世

孙思邈晚年曾云游于邱县。其景物优美,民风淳朴,遂留连忘返客寓郊寺,悬壶行医无欲求,施医无类,师承董奉为人治病不收钱,不受谢,惟望患者病愈后在寺旁植杏树三株。经年植杏树百亩,郁然成林,杏熟以杏易谷赈贫。

孙思邈在一次下山医治病人之时,返回途中忽见杏树林中蹿出一只吊睛白额的猛虎。尽管这位修道之人已经超然物外,对生与死都看得很平淡,但是猛然出现这种情况,孙思邈仍然大吃一惊。 

那猛虎也似乎知道孙思邈误会了它,行至距离孙思邈三尺远之处,即收拢两只前爪,叭伏于地,似在模仿人的叩首之状。

孙思邈感觉奇怪,心中暗想:难道这山大王要求治病不成?于是问道:“你这老虎难道身上有什么毛病,需要我治疗吗?” 

只见那虎将头在地上连叩三下。但是此时孙思邈却想到:龙王是神灵之种,兽王可是残忍之类。虎饿食人,人人均愿手刃之而后快,我岂能救之以治成助纣之实?就对它说:“我生平有三不治,恶棍不治,妖邪不治,残害人群者不治。你是山中凶兽,我为你治好病,不就是帮助你去害人吃人吗?”

说完即昂首挺胸向前走去。那猛虎紧紧地跟着他,用嘴轻咬他的衣角,口中“呜呜”有声,眼中竟也有泪水“哗哗”流下。

孙思邈是修道之人,慈悲无量,见虎如此也心生伤感,不禁落泪。即止步说道:“你定要我帮你治病亦可,但要保证今后决不伤生害命!”那虎即放下他的衣角像羊一样趴伏地下,点头应许。

孙思邈又说:“人类亦多有言而无信者,为防你亦有此毛病,你每天需要到我面前张嘴将牙齿给我检查!”那虎亦点头应许。 

孙思邈就以“虎撑”法为老虎治愈了金簪卡喉之疾。这虎也真重信义,每天跟在他的身前身后护卫。孙思邈入山采药它就为其背药篓,衔药锄;出诊时就为他当坐骑、衔药箱,成为了孙思邈的忠实护卫兼僮仆。孙思邈去世后,老虎绕寺哀啸三日,后不知去向。

古代的郎中身上背上药箱,手上套上圆圈串铃,走街过巷,齐额头举着“丁零丁零”地摇个不停。这串铃据称就是当时孙思邈为兽王除疾病,用以撑在虎口中伸入手臂操作用的医疗器械。

“虎守杏林”典故由此而来,流传1300年至今。

推算天文历法  孙思邈先知先觉 

孙思邈一生好道修道,通晓古今,善于推算天文历法,很多事先知先觉。唐朝魏征等人受命编修齐、梁、周、隋等五代史,恐怕有遗漏,多次向孙思邈请教。他以口传授,就像亲眼所见一样。 

东台侍郎孙处约,曾经带着五个儿子孙侹、孙儆、孙俊、孙侑、孙佺去拜见孙思邈。

孙思邈说:“孙俊应当首先显贵;孙侑应当显达得较晚;孙佺的地位最高,灾祸出在执掌兵权上。”后来他的话都一一应验。

医德重于医术

孙思邈重视医德,提出不分“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的观点,对病人一视同仁,“皆如至尊”。

孙思邈秉持“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的理念,将他自己的两部著作均冠以“千金”二字,名《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孙思邈具有高尚的医德,一切以治病救人为先。他认为,医生须以解除病人痛苦为唯一职责,其它则“无欲无求”。在《千金方》中,也把“大医精诚”的医德规范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上来专门立题,重点讨论。

孙思邈亦不用动物入药。

他说:“自古名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损彼益己,物情同患,况于人呼!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为药者,良由此也。”

唐太宗如此评价孙思邈:“故知有道者,羡门、广成岂虚言哉!凿开经路,名魁大医。羽翼三圣,调和四时,降龙伏虎,拯衰救危。巍巍堂堂,百代之师。”

宋徽宗敕封孙思邈为“妙应真人”。到了明清时期,人们尊称孙思邈为“药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