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国神游·两宋风华 (5) —— 乱世垂鉴 兴亡有因(上)

发表:2023年07月17日
文/元曦

(接上期)

这个过程中,可以说宋朝之兴是取胜有道,而列国之亡则是取败有因。上一篇我们讲述了宋的取胜之道,也就是宋太祖能够顺天而行,以仁为本,以武止戈。这一篇我们再来探讨一下列国败亡的原因。

 古人有句话叫“三王施仁,五霸行义”,说的是王霸之道。王道强调“仁”,霸道强调“义”。在兵征天下的时代,依仁仗义方是王霸之略,反之则是取败之道。在宋一统列国的过程中,那些强藩大镇之所以失败,也都是有其原因的。

宋•匿名 《景德四图》(节选)(台北故宫博物院)
宋•匿名 《景德四图》(节选)(台北故宫博物院)

我们可以逐一来看。先从后蜀说起,蜀地富饶,又有地势之险,这是它的优势。但是它的问题就是后蜀国主孟昶,不恤政务,非常奢侈,竟然用七宝装饰溺器。七宝是金、银、琉璃、珊瑚、玛瑙、珍珠之类的东西。宋太祖对此很是感慨,他说:“以七宝饰此,当以何器贮食?所为如是,不亡何待?”意思是说,一个夜壶你竟然用七宝来装饰,那你拿什么东西来吃饭呢?这么奢侈,怎么能不亡国呢?

因为孟昶非常奢侈,多少钱也不够花,只好向百姓增加征税。他手下有一个贤人叫田淳,史家对他的评价,说他是一位像龙逢、比干一样的人物。他上疏说:“扰民犯天意,聚财损君道。”我们知道有国者,首先要节用爱民。这种过度取财于民,损下益上的做法,就好像是割肉以充饥,腹饱而身毙。虽然吃饱了肚子,人也活不成了,这是一个道理。但是孟昶不听田淳的劝谏,可以说,不能任用贤人,这是后蜀亡国的又一个原因。

后蜀亡国前的那个新年,也就是公元964年的除夕那天,按照蜀国宫中的旧俗,宫门上要挂起桃符板,题写上吉利的字句,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春联”。孟昶亲自在桃符板上题写道:“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十几天后,后蜀兵败国亡。宋朝派来到成都做知府的官员居然就叫吕余庆,这可真是新年纳余庆,一过年就迎来了吕余庆;而佳节号长春,正应了宋太祖的生日 —— 长春节。这些故事说起来非常有意思,真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再来看南汉。它的基础本来不错,开国国主刘隐很开明,好贤礼士,一些来岭南避难的中朝人士,或是被贬放到岭南的唐世名臣的子孙都被他聘请到朝廷做官,所以立国颇有制度。但是当传到刘鋹继位时,刘鋹这个人非常昏聩残暴。历史上朝政败坏、纲纪大乱经常是出于两种原因,一个是外戚擅权,一个是宦官干政。刘鋹是既重用外戚,又重用宦官。特别是他对宦官的信任和重用到了泛滥成灾的程度,以至当时南汉的宦官多达七千人,被委以各种政务,包括三师、三公这样尊崇的要职。他还听信宦官陈延寿的谗言,诛杀了自己的弟弟,于是上下怨愤,纲纪大坏。此外,他又制定残酷的刑罚。赋税也十分繁重,生活更是奢侈无度,所居宫殿以珍珠、玳瑁装饰,修造离宫数十处。这些都是南汉亡国的原因。

再来看南唐。南唐有经济之富,政治也很清明,没有外戚辅政、没有宦官预事,文化发展得很好。南唐国主李煜,正是后世熟悉的词坛大家李后主,他虽然是五代时人,但其词风影响了宋朝一代,被视为宋词婉约派之鼻祖。李煜做为南唐国主,他治国的态度与后蜀、南汉都不同,他无意于进取中原,只想保境安民,但是他也有他的问题。他是一个多才多艺的才子,但却不懂治国、不懂治兵,不能任用贤臣,国政大事所托非人。也许有人会问,南唐国主虽然称不得贤明,但他毕竟没有什么大的失德之处,为什么也亡国了呢?他犯了什么错呢?

其实这个问题,当时南唐学士徐铉也问过。开宝八年,宋师兵围金陵,徐铉去见宋太祖,希望拖延宋师进攻的时间。徐铉说:“李煜无罪,陛下兵出无名。煜以小事大,如子事父,未有过失,奈何见伐?”宋太祖就回答他说:“尔谓父子为两家,可乎。”意思是既然是父子,那就不应该分成两家,徐铉就没话说了,只好回去。过了一段时间,宋师攻势越发紧急,徐铉又来了,见到宋太祖就论辩不休,宋太祖说了一句话:“不须多言!江南亦有何罪?但天下一家,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徐铉就不敢再说什么了,惶恐而退。

这句话很有名,史家对这句话的评价是“义(義)之尽”也。现代人对这句话可能没有想太多,更不会把这句话和“義”相关联。为什么说“卧榻之侧,不容他睡”,是一种義的表现,而且还不是一般的“義”,是“義之尽”也,换句话说,就是大義。

这里先跟大家解释一下“義”。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很多时候,一个字、一个词,在不同的层面上看有不同的内涵。比如:这个“義”,有小義、有大義;“善”,有小善、有大善;“孝”,有小孝、有大孝等等。那么何为小義,何为大義呢?小義,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義 —— 讲義气,为朋友两肋插刀,这是我们通常所熟知的義;至于大義,我们看義的造字,上面是羊字化来,下面是我字,按《说文解字》,“義”是从我、从羊。“羊”,按《说文解字》,则是祥也、善也;而“我”是由“手”与“戈”组成,是手执兵器之象。就是说,从造字结构上看,“義”的古义是指用一种强硬的方法,甚至是动用武力去达到“祥”与“善”。对应到社会层面,最为贞祥之事、最称大善之举的,莫过于顺应天意民心,为社会谋福祉。回到历史中,五代世乱,人心思安,大家都希望能够有一个太平之世,没有战乱纷争,这就是天意、民心之所向。那么谁能符合这个趋势,谁就是符合了人间的大義。而为了达到这种大義,有时是需要施仁政以行王道,有时则是需要尚武功以行霸道,就是说,虽然是借助战争的形式,如果符合了历史趋势,那也就符合了这个大義。

所以李煜亡国的原因,德不配位还在其次,主要的原因是天命归宋。李煜后来的退位,应该说是历史大势所趋,顺应了天下之大義而已。那么在其同时代,也有主动顺应天意的,比如:吴越王钱俶、割据东南的陈洪进,他们就是看到大势已成,于是主动献地归宋。从较低层面上看,是识时务,不做无谓的牺牲;从较高的层面上看,在这种识时务中,他们无形中却符合了历史趋势,天下大義。

(未完待续)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