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童年时要学会的3件事

发表:2022年12月16日

童年是一场旅程,而非一次竞赛。家长需要明白:孩子在8岁前学会这3件事,远比上多少补习班,考多少分更重要!

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很多家长都会每天督促孩子做作业或起床,都要家长叫很多次孩子才能完成。

(123RF)
(123RF)

其实,最好的做法是不要管他。正因为平时家长管得太面面俱到,才让孩子没有自我负责的意识。

孩子不知道自己的责任,也没有自己监督自己的意识,孩子就永远长不大。所以,父母要教孩子的第一件事就是学会负责。

当孩子不想吃饭,那就不要追着喂,也不要怕他饿,这是他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不愿意起床,那就让他迟到,经历过就会明白。自己的玩具、书本要自己每天整理好,父母不要代劳。

这样孩子就会慢慢明白,这是自己应该做的事。上学之后自己的作业也会自己完成。

这些事都是小事,但在无形中就培养了孩子的责任感。只有孩子明白了自己的责任,他才会知道学习是为自己而学,才能自动自发去学,而不是为了父母。

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孩子有求知欲的表现就是“爱学”。孩子只有“爱学”,对获得丰富的知识和好的成绩,具有一种内在的持续追求的愿望,才可能“学好”,并持续地保持好成绩。

所以,父母在孩子成长的幼儿阶段,与其让孩子去上名目繁多的补习班,不如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这样对孩子才更为重要。

孩子有自己的成长规律,3岁是直觉思维期,5岁才有形象思维,大班的孩子才开始出现逻辑思维的萌芽,8~12岁是记忆力最好的时期。

如果过度教育,会使孩子产生厌学情绪,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最后带来的不仅是竞争中快慢的问题,而是跑偏方向或者跑反了的问题。

孩子靠自己的双眼和双手探索来的世界,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世界;自己主动学习得来的知识,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

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德国人非常注重孩子的幼儿教育。在幼儿园里,孩子会跟着老师去参观各类职业者是如何工作的,比如警察、消防员甚至快递员,也会跟着老师去农田里一起摘南瓜,体会劳动的辛苦。三年后,孩子学会了自己修理玩具,自己管理时间,自己制订计划,自己整理东西,自己找警察,拥有了超强的生活自理能力。如果家长事事包办,就会导致孩子失去自己做事的机会。

未来是属于孩子的,未来的路要靠他们自己去走,未来的生活要靠他们自己去创造。想要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以上这三件事,一定要教给他们。因为拥有这些能力的人,才会有不断学习的热情与动力。